|  网站首页  |  活动看板  |  书法动态  |  书香校园  |  作品欣赏  |  培训学习  |  经验集萃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通化县中小学书法学习网 >> 书法常识 >> 正文
书法字体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07    更新时间:2013-5-9

 

    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就像自然科学对动物、植物的分科,如猫、虎、豹等,都属猫科动物。书法字体,传统讲共分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分魏碑唐楷之分,又有二王体、瘦金体之说。
    [1]书法字体概览
书法字体分类
书法字体代表作
书法家
参考年代
篆 书
秦公元前219年
隶 书
褒斜道刻石
佚名
汉公元63年
草 书
草书状
晋公元239—303年
楷 书
三 国公元151—230年
行 书
东晋公元303—361年
燕 书 岳阳楼记贴 八仙过海 马永安 中国人民共和国1949-
书法字体对照表
书 体
点 画
结 构
取 势
运 笔
起 笔
收 笔
折 笔
篆书体
没变化
右上
没变化
藏锋
回锋
不停
有变化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隶书体
有变化
右上
有变化
藏锋
回锋
停顿
有变化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有变化
变化
有变化
变化
变化
不停
燕书体 有变化 右下 有变化 露锋 出锋 不停

    篆书体

邓石如篆书

  邓石如篆书[2]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 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 "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 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 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 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 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现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着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 称为 "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小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代表人物,李斯,生年不详,卒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二○八年)。秦政治家书法家楚国上蔡《今河南省汝南县北》人。曾跟战国名儒荀卿学帝王术,后上《谏逐客书》,为秦始皇重用。始皇统一天下后,李斯为丞相助秦始皇定郡县制,又作《仓颉篇》七章,变大篆为小篆,统一文字,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文字异形,为今天的方块汉字奠定了发展基础。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皆为小篆的标准体。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统一,其中文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二八国文字的结晶。因而秦代书法最着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大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然与之相适应。因而秦小篆的线条在用笔特征上讲究委婉圆转,要求点画粗细匀称。从形体特征看,秦小篆书体己存有比较固定的笔形,其断笔之收缩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因之在点与曲线、直线组合而成字形时,也带有符号性的特点。但随着历史的推移与选择,秦小篆这种用于特殊场合的书体并没有纳入汉字形体变迁的轨道,而是析离于汉字形体变迁的规律之外,成为一种『殿堂式』的书体,为宫廷、庙堂、陵墓(碑之篆额)……乃至印文之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秦小篆游离于实用范畴之外,然而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绵延不绝』却使它在整部中国书史中都占据了非常突出的地位。秦始皇统二八国后,于次年起巡视各地,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时所立的第一块刻石便是峄山刻石。因年代久远,原石已佚,亦无拓本存世。传世的拓本只有两本,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九九三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气另一为元代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气这些拓本的字迹与现存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别添一番情趣。其笔划更似『玉箸气粗细均匀,圆润挺拔,结构端庄、凝重,有略胜于其它刻石之处。本书选用了《峄山碑》中的范字加以分析,同时对范字的破损处进行了修补,学习者可一目了然地掌握《峄山碑》的用笔与结构特征,从而为创作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

    楷书体

    郑 道昭(?~516)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孝文帝时,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楷书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绝□虹萦□;涧□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魏书·郑羲附道昭传》说他"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今仅存诗4首,文3篇。辑入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郑道昭喜欢修身养性,炼气化丹,曾于延昌元年(512年)在莱州大基山依车、西、南、北、中虚设"青烟寺"、"白云堂"、"宋阳台"、"玄灵宫"、"中明坛"等炼气之处,并刻字志之,还做了一首《置仙坛诗》题刻于壁。从此,莱州云峰山、大基山光彩大增,名扬四海。熠熠生辉的石刻,使海内外游人墨客向往。又称"真书""正书"代表人物: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隶书体

孔庙碑隶书

  孔庙碑隶书

    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 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
 
    此碑自宋至今着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清王澍《虚舟题跋》评云:“隶法以汉为奇,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而此碑尤为奇绝,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又说,“唯《韩勑》无美不备,以为清超却又遒劲,以为遒劲却又肃括。自有分隶以来,莫有超妙如此碑者。”清杨守敬也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平碑记》)此碑字口完整,碑侧之字锋鋩如新,尤其飘逸多姿,纵横跌宕,更为书家所激赏。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礼器碑》所传拓本甚多。明拓断裂适当垂处,不遑写下一字,而引上脚使长,又与是碑‘年’字不同。”

    行书体

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行书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代表人物:魏晋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征明。

    草书体

怀素 草书

  怀素 草书

    怀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刻苦临池,采蕉叶练字,木板为纸,板穿叶尽,秃笔成冢,其后笔走龙蛇,满纸云烟,王公名流也都爱结交这个狂僧。鲁公(颜真卿)亦为之心折,与师旦夕切磋笔法,获益良多。他性情疏放,好饮酒,酒酣兴发,于寺壁里墙,衣裳器具,无不书之,自言“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与张旭时与张旭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怀素与张旭形成唐代书法双峰并峙的局面,也是中国草书史上两座不可企及的高峰。传世书迹有《自叙帖》、《快雪晴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诸帖。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代表人物: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当代书法家谢泾廉

    燕书体

马永安 燕书

  马永安 燕书

    书法家马永安创造第六种书体。经过专家论证,于2012年9月24日在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被正式命名《中国书法第六书体——燕体》。燕体书法和传统书法对照,六个书法标准,有五个标准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书法概念。
    燕书体,和中国书法中的行书体草书体、隶书体、篆书体、楷书体一样,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新书体。燕书体结体富于变化,字字有神,忽见燕语檐下, 又见燕翔蓝天。燕形、燕态、燕情,毕现燕之精髓。 心悟真谛,将燕之美融于书艺之中,处处可见其美,美在灵动,美在清秀,美在流畅之势,美在自然天成!故得名为燕体,又名燕书体.和传统书法不同,燕书体起笔露锋,收笔出锋,取势左高右低,运笔转折处不停笔,点画变化丰富,对比夸张悬殊,用尽中锋,力透纸背。形同竹叶,笔法有创新,字有新意,字形有美感,其特点与书法创新的书法观美、势、神相一致,符合现代书谱的体风准则。具体来说,马永安的书法艺术是集传统隶、篆、行、楷、草为一体,在点画用笔和结构布局具有鲜明的燕书体风格特征。马永安先生书法自成一体,已臻化境,应列篆、隶、草、行、楷之后,称第六书体---“燕”体也。燕书体书法是马永安先生数十年潜心钻研的成果。燕书体书法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对中华几千年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燕书体书法的成就更在于他对传统书法的重大突破,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书法有行草隶篆楷五种书体之分,从严格意义上讲,燕书体书法并不在五种书体之列。燕书体书法对五种书体结构和点画、使转运笔均有借鉴,但它牢固的基础和前提还是正书。燕书体书法是不是继五种书体之后的“第六种书体”暂且不论,但就它的风格特点而言,确是千年一遇,前所未有。燕书体书法的结构,以正书为基础,侧书(以前没有这个提法,是相对正书而言)为辅助,正侧互用,生动鲜活。传统书法,楷书是楷书,草书是草书,正侧分明,略显呆板。 燕书体书法的取势,左高右低,取顺势,舒展流畅,符合主流审美取向,更吸引眼球,为之一振。传统书法,几千年不变,都是左低右高,取的是逆势,有受阻之象,不顺畅,不符合人类憧憬美好的审美理想。 燕书体书法的运笔,停顿少无折笔,运用篆书草书的笔法,顺势运笔,流畅自然,毫无做作,开拓了书法艺术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传统书法,因为运笔取逆势,只能用折笔才能完成书写,折笔多起笔多,缺少柔顺。正书过刚过死,草书有走另一极端。这些,都不符合传统的哲学思想,根本上违背了主题的审美意识。 燕书体书法的点画,变化丰富,与传统书法相比,反其道而行之,更是一种发明和创造。燕书体书法,入笔盘笔,细如纤丝,笔锋在外。收笔若轻若重,轻若毫发,重若阵云,万毫齐发,收笔不收锋,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一泻千里,给人愉悦之感。传统书法,千古一法,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无往不收。人人固守因袭,毫无生气。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所有: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本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原作者不同意转载,请来电0435-5224989,本站将于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