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去长春参加了石鑫名师工作室的揭牌仪式,听取了石鑫老师的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有效对话的报告,而后又听了她的工作室成员的两节同题异构的课——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倒也受益颇多。
时下,“有效“一词算是被大家“有效”地运用起来了。可是何谓有效?有效的标准是什么?当时有一位在座的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但当时并未得到解答。其实我认为,首先只有低效的课堂,低效的对话,没有无效的课堂与对话。但有效确实不等于高效,可有效与高效又是不可量化的。如何来评判,恐怕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就这两节课来说,一堂是赏析词句,并且是从前到后一句一句赏析,学生来谈,学生夸夸其谈,最后导致拖堂十分钟之久才匆匆结束;一堂是问答式。
从设计上看,最初听来没什么特别的,并不新颖,我们也经常这样上。但仔细回味一下,还是有很多可揣摩学习之处的。
首先,课堂的氛围相当好,不愧是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多次大场面的省城学生,完全没有扭捏之态,也不知他们是确有其深度,还是预习太好,那叫一个侃侃而谈,不可遏止。让我叹为观止,羡慕不已。
而这种氛围也来源于教师做到了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看得出来,作课的两位老师的“平等”确实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姿态”。这从她们的耐心等待,有效倾听中可以看得出来。特别是第一位作课教师不急不躁,不因时间的关系粗暴地打断学生的畅谈。这是我们应该自省和学习的。我们自己在课堂上的平等有时是一种“伪平等”的。看起来和蔼客气,貌似平等,但一切还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下,只要我们想,可以导向我们想要的答案,只要我们想,课堂也可以戛然而止。
我想,这种真正平等的心态应该是提高课堂有效对话的前提。
第二,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生生对话,我想其根本的目的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产生思辨。达到“帮助学生耳濡目染中外文学大师的原创精神,滋养心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感悟、积淀、升华美好情感,形成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注:石鑫老师语)的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的问题设置与引导则至关重要了。我很欣赏第二位作课教师的问题设计,她的问题设计避免了“是非问”,不仅能够引发整体性阅读,而且问题对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有内在的牵引力,形成了教学版块,又使整个教学设计浑然一体。
第三,两位作课老师的课堂语言是我比较欣赏的。都很语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是以语言为中介进行多向交流的。语言美应该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语文教师教学艺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语言美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并且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语言不美的现象:语法不规范、语言不文明、语言匮乏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时代要求我们去改变这些不应具有的状况,还原语言的文明与美感。在这其中,语文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美的语言能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这何尝不是美育呢?就如同我的朗读教学一样。我很欣赏这样一句话:成功来源于爱好,爱好来源于兴趣,兴趣来源于欣赏,欣赏来源于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可否反推回去,我们的“美言”“美读”“美书”、“美文”给了学生以美的享受,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再进而就可能使他们产生兴趣,从而“仿说”“仿读”、“仿写”,提高了语文素养呢?石鑫老师也说“|我们可能不具备出口成章的才华,但不能放弃用语文语言讲语文课的追求。”此语深得我心,现在很多老师都认为老师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美言”、“美读”、“美书”“美文”都是一种表演,认为语文课堂就是学生的,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东西才是“最实在”的。殊不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习得的东西,除了一些基础知识,语文知识,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心灵上的个体精神发展,是无形的。不像一节讲勾股定理的数学课,最实在的效果是学生学会了勾股定理;不像一节英语课,最高效的体现就是学生将本节课所有的单词句型都学会了……而在语文课上,谁能说教师的这些“美点”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心理的培养呢?
当然,我也有不太认同的地方。比如说“平等”的问题。前文说过,两位老师都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这是可取的。但有些地方也表现得有些迎合学生。其实我们说师生平等,是从人格的角度上说的。但从学识上说是不平等的,学生是来“求学”的,所以,尽管又是学生的见解不比老师差,有时可能更新颖,但老师的“引导”的作用决不能丢,引导者的身份始终存在,也是必须要存在的。不能甲生说完乙生说,乙生说完丙生说,没有深入的引导,那么学生的所得就会止于他原本已习得的,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对话。因为这种有效对话的生成,不会是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也不可能完全从学生内部自发产生的,是需要在生生、师生相互对话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语文教师确实应该提高自身的对话水平,切实通过有效对话加强课堂的生成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