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我走出了大学这座象牙塔,怀揣着离别的忧伤与初为人师的新奇,再入校园,从此便开始了一段逐梦的旅程。十六年间,从最初的青涩稚嫩,到如今的成熟淡然,我一步步地完成了看似艰难的蜕变。回首望去,一段段经历昭示着我,只有不断地播下勤奋与希望的种子,才会在一路上收获春色满园。今天,我将从两个时间段,谈一下我的经历和感悟。
一、六年孕育待花开
1、孤独中不断汲取
1996年,我毕业分配在二密中学,接手的是初二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抑或是老师们,都会用怀疑的目光看待热情有余而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要想在教学上崭露头角,赢得别人的信赖,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成熟起来,因为谁也不希望用自己的孩子当试验品。那时离家很远,需要在学校住宿,每天下班后,吃完简单的晚饭后,我都一个人回到办公室,看书、备课,给自己充电,同时也为第二天的上课做准备。我们当时在一起住宿的女老师有五六个,临睡前的一段时间,大家织织毛衣,谈谈天,看看杂志等等,而我,多数时间仍是捧着书看着背着写着。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工资除了补贴家用后,所剩无几,因此自己拥有的书很有限,于是我就经常去学校借阅,大礼拜的时候,空空荡荡的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一间斗室一个人和无尽的孤独,好在还有那些文字、书籍帮我打发了许多寂寞。我有个同学曾经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能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是最优秀的人。”虽然我并不很优秀,但是,我实实在在地感谢那些寂寞的日子,正是那盏孤灯那些纸张那些文字,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2、踏实中不断完善
参加工作后不久,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我讲的课文是《济南的冬天》,课后大家都感叹,我的课堂教学很成熟,没有新手的生涩。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为了讲好每一节课,在课前我付出了多少。从导语到课堂提问,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语,我都在心中默背了好多遍,在熟练之后就变成了简单的提纲,对课堂的驾驭也就游刃有余了。如果没有灵秀的天资,就需要后天的不断补给,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也是我始终坚持的做法。
几年后的初冬,我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一起,去往长春,听石馨的老师的汇报课和经验讲座,我发现我的以上的做法和石馨老师的做法不谋而合,这更加坚实的我的信念。听完石老师的课,我觉得汗颜,石老师讲授的是《论语》中的几则,踏实的教学中闪现出的智慧的灵光,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课堂的驾驭,教学语言的组织,无一不让我钦佩。聆听了专家们的教诲,使我明白,语文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它是语文教学高质高效完成的前提。
回来后,我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话会写字,更应该让他们会说精彩的话,写漂亮的字,还要做一个会思考的人。而这些的前提,是我首先应该是一个学生可以效仿的人。于是,在备课时,我利用有限的资料尽力深入挖掘,广泛拓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锻炼,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普通话、粉笔字样样要过关,用自己的一桶水,为学生提供最具营养的一杯水。在九八年县里的双练功活动中,我被抽签选中讲课并进行粉笔字展示,得到与会领导和同行的一致好评。我知道,自己距离优秀还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在以后的教学闲暇,继续加强基本功训练。2010年10月,我参加了进修学校组织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比赛,获得了口头作文和专业组一等奖。2011年秋,我又和我县其他学校的五位老师在通化市参加了通化地区的初中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获得了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十年磨砺春满园
1、用热情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6年后,也就是2002年9月,我通过讲课选拔的方式来到东宝中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种种教学改革让人应接不暇,种种教学手段的变化也让人困惑。记得刚有多媒体的时候,学校要求我们每学期的教研课必须使用多媒体,对这个新奇的教学手段,我也满是好奇,于是课件做的五花八门,力求吸引学生的眼球。盲目的紧跟形势让人失去了自我。在不断地碰壁和反思之后,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风格,这个风格如何形成呢,那就要发掘自己的专长,扬长不避短,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听同组其他老师的课和在外出听课时,我都努力地汲取同行们教学的精华,不断内化吸收,为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做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喜欢语文,如何让学生也喜欢语文,这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平时我喜欢写生活随笔,喜欢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悟,我就利用这一点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关注生活,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美,继而有所感悟。我的亲人、邻居、哪怕楼下或上班路旁一处风景都出现在我的笔下。我把自己写的片段或文章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瞬间,这样的生活在自己的身边随处可见,关键是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个善思的头脑。一次,我给学生读了我写的一段文字,写的是黄昏散步时经常看到的一对老夫妻以及我的感悟,有几个学生说,自己也曾见过他们,只是从未想过要写他们。在随后的一次作文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中就出现了这两个苍老的身影。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从生活中选材,这一切都让我欣慰。我坦白的告诉学生,如何让自己的作文词汇变得丰富,那就是要在平时读文章和读同学的精彩作文时,不断汲取,不断“剽窃”对方的好词好句,下次自己写作文时就要努力创设情境用上这些词汇,反复运用之后,自然就成了自己文学积累的一部分。
另外,我喜欢诗词,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刻渗透自己对诗词的热爱,特别是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每次都积极拓展,例如我把初中阶段学到的苏轼的词放在一起讲解,并同时展示他的其他代表作,指导学生让学生赏析,让学生体会其豪放和婉约的不同风格。我对诗词的喜爱也体现在自己的下水文里,适当化用诗句词句,以此来引导学生热爱母语,热爱古典文化。
个性化的教学让我走在了课改的前沿,多次在学校和县里讲示范课,2007年,我被评为课改先进个人。我对语文的热衷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在2009年的中考中,我所教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优异,优秀率达到46% 。
2、用读书丰富自我升华教学
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王崧舟《名师讲语文》)在这四大支柱的建构中,毋庸置疑,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他支柱的支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东西,在头脑中已经所剩无几。生活的忙碌,越来越强的惰性,都让自己曾经积累的东西消失殆尽。新课程的推进,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我强迫自己去读书去学习,充实完善自己。2007年,我到通化市参加了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语文高峰论坛,听了泰斗们的课和讲座,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高山仰止”,同样是语文教师,和这些专家名师相比,自己是何其肤浅。为人师者,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真正担起“传道、授业、解惑”之职责,才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每学期学校都给老师确定一些必读篇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等,除了这些,我还寻找到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书籍来读,例如于漪的《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等等。我也喜欢散文,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读余秋雨,读张晓风,读林清玄等优秀作家的作品。如果说刚参加工作时的读书只是为了教好课的话,那么现在的读书则是真真实实地使自己的心灵向深处拓展,是让自己的教学向高处迈进,是不再满足于教书匠,是要把语文的概念深植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了解母语的博大精深,让语文成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2010年,在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我获得二等奖。2009年和2010的全国中学生读书竞赛中,我的学生姜淼、吕韵涵也分获一等奖。2011年,我在通化县中小学“历史的选择”读书教育活动中,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回首这一路,风雨兼程中,我随时播下一颗颗未必饱满的种子,就是期待有一天能繁花满枝,硕果满园。然而我知道,距离这一天还有遥远的行程需要我去跋涉,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必当做一个辛勤的农夫,用汗水,用谦逊,用执着做犁铧,在这片留下我青春和梦想的沃土上,耕耘着、收获着、快乐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