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娟副厅长在省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促进教育公平 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在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孙鹤娟
(2012年3月22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落实2012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安排部署新一年的工作。这次会议是在新形势下召开的。有两个重大背景需要我们重视和认真考虑。一是今年全国“两会”刚刚闭幕,二是全国“两基”总结表彰大会即将召开。
首先,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投入,将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大家知道,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教育的财政性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可是15年过去,到2008年全国还有15个省的教育投入环比下降,全国教育财政性支出仅仅达到了3.48%;而许多发展中国家20年前就已经达到了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提出:2012年要实现这个目标。今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再次做出郑重承诺:加快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要达到4%。财政部已经按4%编制预算,“2012年,全国财政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第一就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确保实现4%目标”。
实现4%对教育的意义重大。一是13亿人口,办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可以有力支撑《规划纲要》的落实,推动2020年“两个基本一个进入”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大教育投入,可以有效缓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为教育卸包袱、增加内生动力,化解推进“两基”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呆账;化解高教“转轨”过程中的陈债;三是加大教育投入,可以有力推动教育转型,支撑内涵发展,让人才培养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四是加大教育投入,可以提高公共产品质量,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落实教育经费达到4%的目标,我们要积极沟通本级政府领导,增加教育关注,给足教育经费;积极协调财政、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增进教育理解,倾斜教育投入;积极沟通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跟进项目,配足教育经费;积极吃透中央精神和政策,把握教育投入的“七个倾斜”,用好教育经费;积极做好项目设计和测算,用足教育经费。为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未来十年,国家将给予教育空前的关注,成为教育发展最好的机遇期。我们要把握机遇、驾驭机遇,推动事业乘势而上、借势借力快速发展,这是一份厚重的历史责任!
其次,即将召开的全国“两基”总结表彰大会,给出的最大一个信号就是教育正在实现战略转型,基础教育将进入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政府经过25年的努力,终于宣告“两基”攻坚已经完成,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开始进入内涵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之后,要着力满足“上好学”的需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为政府意志,也是人民期待!如何定义这个转型?我们通常表述为:由重视硬件建设到重视软件建设的转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型。如何应对这个转型?要求各级政府思路要有创新、政策要有突破,改革要有新举措,关注要有新热点、发展要有新局面。这是一种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们正是立足这样两个政治视角来总结过去一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成果经验和部署新的一年教育改革发展任务要求的。刚才,省厅基础教育处、师范教育处、民族教育处的处长和学院主管教研工作的副院长先后就今年的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请各地认真落实。在这里,我以“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为题,对上一年工作进行总结,对新一年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
一、2011年基础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认真落实规划纲要,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积极进取,使全省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呈现了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和谐发展的局面。
(一)坚持战略思维,着力构建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
2011年,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设计到民生工程里,落实到教育投入上,倾斜到农村最基层,制定并完善了地方性的教育政策措施,着力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以《纲要》为统领,从吉林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把《纲要》确定的10年目标任务,进一步分解细化到《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省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落实到《吉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1——2020)》、《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吉林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实施规划(2011——2015)》等省级基础教育重大事业发展规划中;体现到推进学前教育、加快特殊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各市(州)、县(市、区)乃至学校,遵循中央精神和省政府要求,积极组织规划调研,深度分析问题困难,科学论证未来目标,积极谋划事业发展,大小相接、远近结合、破解难题、突出重点,通过一系列规划、政策、方案的编制,把纲要的大政方针细化为各地具体措施,有力有序推动工作落实。基础教育发展所有《规划》、《方案》、《意见》和《标准》,客观呈现了当下、当地的教育事业现状和基础;充分表达了人民满意教育的意愿和尺度;展示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愿景和蓝图,目标任务明确,前景振奋人心!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和遵循。至此,我省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二)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构建促进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体系。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纲要》提出的20字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一表达。高素质的教师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主体。所以,我们高度重视师德建设。2011年,我省教书育人楷模杜顺老师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教师”,被中央宣传部列为重大典型,中央媒体对杜顺老师先进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通过杜顺典型人物的培树,极大提升了我省师德建设工作水平。积极开展优秀教师评选表彰工作。省教育厅与省妇联共同开展了“全省基础教育巾帼建功标兵”评选活动,60名基础教育战线优秀女性教育工作者受到表彰。教师节期间,省教育厅表彰了400名全省师德先进个人,孙政才书记和王儒林省长亲自颁奖并与优秀教师代表亲切座谈。通过组织师德报告会,宣传爱岗敬业的优秀教师事迹,并出版发行了全省师德论坛征文选编《桃李芬菲》,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基层学校结合建党90周年纷纷开展活动,教师接受党性教育、提升师德水平。
切实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主阵地,丰富德育形式,创新德育内容,形成德育经验,构建德育合力,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省教育厅在延吉召开了全省德育工作现场会。无论是延吉市提供的现场,还是5个县(市、区)的经验,都从多视角反映了近些年各地深入探索德育规律,积极变革德育机制,努力优化德育队伍,积极创造德育经验的实践成果。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实践自觉。省、市、县三级教研得到有效加强,在课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各类学校,以校为本,进一步明确素质能力要求,进一步强化探究学习和实验教学,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我省“质量万里行”随机督导已经坚持了数十年,2011年随机督导的重点就定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从督导反馈看:基层校长办学思想端正,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强体,优化课程,尊重主体,增加选择,培育创新,注重实践,在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创造了很好的素质教育实践经验,使全省广大中小学生快乐健康成
(三)坚持促进公平,着力创新基础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以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集中实施一批教育民生工程,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第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突出。2011年,我省同国家签署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实现县域初步均衡、基本均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推动均衡发展,从地域视角看,农村和薄弱学校是重点;从结构视角看,校舍安全和教师队伍是重点。围绕重点,我省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校园校舍建设、仪器设备配置、教学质量管理、师资队伍培训等10个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各级政府采取了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推动策略,不断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差异。2011年,我省以教育发展重大项目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载体,着重加大对基础教育项目的投入。陆续启动实施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多项工程和改革试点。全年国家和省级补助基础教育专项资金达2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校安工程,连续两年将其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全省实施三年规划任务共落实资金66.1亿元。完成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和义务教育学校图书配置项目年度任务,投入资金2.3亿余元。2011年,农村义务教育投入113.59亿元,占财政性教育投入319亿元的36%,使我省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省里对14个县(市、区)进行了实现初步均衡的评估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将由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县(市、区)称号。计划到2012年底,全省60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初步均衡目标。省拟分两批进行评估验收,今年年底一批,明年上半年一批。
第二,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成效显着。2011年是学前教育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有长足发展的一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了一批学前教育重大工程项目。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学前教育工作汇报,省政府召开全省学前教育工作视频会议,印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1】13号),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制定下发《吉林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全面部署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省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对学前教育进行了专项视察。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组织实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工程项目,争取国家学前教育项目资金2.1亿元。按照“广覆盖、保基本、普惠性”的原则,坚持“公民”并举,加大投入,新改扩建幼儿园, 2011年,全省学前教育(含机构)5799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32所。招生28.3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增加19.3%。在园幼儿46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增加16%。为切实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法制管理轨道,我省的学前教育立法工作已经启动。为贯彻省政府《意见》精神,全省大部分市(州)、县(市、区)政府印发了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编制并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第三,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策略清楚。适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针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践室薄弱的状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实践室教学仪器和设备配备进行测算论证,提出具体建议,研究制定配备标准,协调有关部门,推动立项工作(该项目已列入省政府2012年民生工程)。研究交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思路和途径。组织深入的调查研究,举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峰论坛,围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方向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对于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第四,推动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有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民政厅和残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1〕3号),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本建设投入、设立专项经费、“三免一补”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高于普通中小学校5倍以上,实现了政策上的重大突破。启动了特教学校教学和康复设备装备项目,关爱支持特殊教育。
坚持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创造条件落实教育援疆任务。加大民族教育投入,提高民族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使我省民族教育办学资源水平高于普通学校,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领先全国。
加大对困难群体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提高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标准,2010—2011学年落实资金总额1.3亿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89405人,占在校生的19.7%。进一步完善了“两为主”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全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11.5万人全部在流入地入学,实现与城市学生同城同待遇。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四)坚持依法治教,着力构建规范办学、有序发展的基础教育监管体系。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乱收费、乱办班、教辅材料散滥等问题,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和《教育部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10]6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强领导。去年10月,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工作会议,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一是重视建章立制,提供依法治教遵循。在发布的各类《通知》、《意见》中明确要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重点校、重点班、实验班,严格禁止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办班。二是建立健全治理监督查处工作机制。省教育厅、省政府纠风办去年7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全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三是推进均衡发展,重视源头治理。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四是着力治理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问题。颁布了《关于规范基础教育收费项目有关意见的通知》(吉财非税[2010]421号)和《2011年全省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工作实施方案》。省有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中小学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吉省价综[2011]224号),对课后看护费、伙食费、校服费、班车费等项目明确了收费标准和收费方式。
过去一年,市、县两级教育局局长作为“一把手”靠前指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突出重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群众普遍关心、社会反响强烈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义务教育学校“择校”问题、普通高中“三限”问题都有所缓解,尤其是初中提前招生,生源恶性竞争问题,确有明显好转。关于“三乱”的投诉下降幅度比较大。依法规范的教育监管维护了教育的稳定,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五)坚持提高质量,着力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最核心的内容。一是继续用足国家政策和资金,做大做好“特岗计划”和“硕师计划”。2011年全省有40个县(市、区)招聘特岗教师2776人。“特岗计划”的连续实施,极大地缓解了农村乡镇以下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突出矛盾;2011年实施“硕师计划”,聘录167名本科生(预备研究生)充实到农村高中。两项体现农村教师补充新机制的举措,由于我们各级政府上下呼应,教育行政与各级学校配合默契,对政策利好宣传到位、组织到位、引导到位、安置到位,项目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越做越稳、越做越大,社会效益越做越显着!“特岗”和“硕师”两个教师引进计划为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培计划”和《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2011年,省级培训共安排7大类39个子项目。通过项目招标邀标的方式,委托东北师范大学等5所院校和培训机构,共完成中小学教师、幼儿园园长等各类培训任务15740人,有效提高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继续实施“国培计划(2011)-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集中研修”、“农村中小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三大类的66个子项目,共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28310人。启动实施“吉林省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通过“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 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 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3个类别8个子项目,培训幼儿园园长、教师4660人。通过 “国培”和“省培”这两个教师培训计划的规模实施,有效提高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其次,将完善教师教育体制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支撑。纵观全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我省是为数不多的坚持了“教师教育机构独立建制、研培一体整合发展”策略的省份。全省不仅保留了专司教师教育的各级学院和进修学校,并且逐步完善并成熟了以“省教育学院为统领、以市(州)教育学院为支撑、以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的三级教师教育系统。过去一年,教育行政正是依托这支队伍,实现了推动教研、推动教改、推动新课程实施、推动教师发展的综合效能。相信这必将在未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中显现重要的体制优势。
再次,将依托课堂探索教材、教法改革作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最基础的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基于校本,又不拘泥于校本,以“联盟”的组织方式、区域教研联合体的组织方式,以“双优送教、邻校共研”的合作方式,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吉林等很多市(州)以“课堂教学效率年活动”、“教学质量年活动”为载体,研讨课堂教学新方法、探究人才培养新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实施有效教学、优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同志们,2011年是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外部经济环境相当严峻的一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的一年;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任务空前繁重的一年。这样的特殊背景下,我们省基础教育取得如此成绩,除了领导重视外,是省、市、县教育部门协调联动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省教育厅,感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同志智慧奉献,对各基层学校、各级干部、家长、社会各界的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
尽管我省2011年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呈现了良好态势,但由于多种原因,基础教育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处于推进的过程之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尤其是城乡之间发展差异还不小;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学前教育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入园需求;薄弱高中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有待于探索和推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2012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推动基础教育科学发展,为实现我省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2012年基础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基础教育仍然是最受社会关注的领域,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对于教育现代化要求,基础教育现状还有较大差距。要如期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责任崇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回应新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努力把握基础教育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新一年,我省基础教育工作总体任务和要求是:贯彻十七大各次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和各专题规划的目标任务,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根本目的,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关于2012年具体工作,省厅三位处长和省学院教研院长已经做了具体部署。在此基础上,我想就更宏观的方向性问题、策略性问题的把握,强调四点意见:
(一)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最上位原则,是出台任何新政的价值遵循!落实到教育的实践层面,一是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所有适龄人口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二是要逐步使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任何教育机制的变革和创新,都要服从于公平原则。
——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布局。今年是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的时间底线。一要抓好通榆县“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出经验;二要抓住“标准化建设”这个工具不跑偏;三要抓住“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这个项目载体求实效;四要抓好城乡一体发展的机制,倡导校际对话、城乡联合、区域同盟、共享发展,完善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的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机制;五要抓好资源整合,科学论证撤点并校、审慎调整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对已经实现初步均衡的各先行县(市、区),一要“回头看”,抓紧添平补齐;二要“有前瞻”,努力上新台阶。发达地区已经在谈高位均衡、优质均衡,我们需要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
——力促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资源。推动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目的是解决“入园难”的问题,这里有两个重点和难点,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省厅今年要尽快协调编办出台幼儿教师配备标准,解决“人”的问题;尽快协调财政制定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出台民办幼儿园奖补办法,来解决“钱”的问题。要求各地在破解“入园难”困境过程中,注意两个坚决防止:一要坚决防止建“豪华”园。在规划新、改、扩建幼儿园项目时,要坚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有钱要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基本需求”,要首先解决“有园可上”的问题。二要坚决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要研究制度性措施,加强引导,加强监管,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我们必须依“法”来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的诸多问题,所以要加快立法调研。今年要召开学前教育现场会,要争取出台《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
——力促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调控重点高中发展规模,是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前提。希望各市(州)用好“招生计划”这一工具,发挥调控规模、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的功能。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在于校长理论研讨、实践反思,更在于政府解放思想、政策保障。所以,今年上半年,我们将召开全省高中新课程现场研讨会并出台《关于推动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意见》。要坚持政策支持,试点先行,积极探索高中多样化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的模式和办法。加快建立和实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有效争取政府对高中更大的财力支撑。
——力促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最能体现社会公平;关注民族教育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今年教育部要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努力提高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水平。我们支持各地区,积极创新推动方式,在多渠道解决残疾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创造新鲜经验。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民族教育保障能力。
(二) 深化教育改革。
改革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从宏观上看,今年的基础教育改革聚焦在“教育发展方式”上。结合我省实际,要关注三方面工作。
第一,推动国家教师教育改革重大项目试点工作。国家《纲要》规划了八大系统改革,我省成为教师教育重大改革项目试点单位,承担了“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实验。2011年,我们印发了《吉林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实施方案》,在南关区隆重召开了国家试点项目启动大会。长春市南关区等10个县(市、区)被批准为吉林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首批实验区。实验区围绕改革目标,找准突破口,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县域内学区制管理的发展思路和制度体系,着力破除制约中小学教师均衡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起区域协作的多元互助的教师教育新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我们要按照《方案》部署,以10个试点县的改革成果为基础,推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工作。要召开改革试点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经验,促进学习借鉴与提高。
第二,探索非政府力量推动均衡发展新机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责任在地方各级政府。基于吉林实际,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财政总量不大的因素,义务教育均衡程度不够理想,我们要在2012年实现县域内“初步均衡”,而后再用八年时间达到“基本均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要在落实政府责任的同时,主动谋划新思路,在创新推动机制上下功夫,力争有新的探索和突破,激活教育内生动力。各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助”等方面创造了很多新的做法,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如 “城乡结对”、“校际联盟”、“名校义培”、“送教下乡”等等。一方面我们要求各地统筹协调,使这些富有成效的做法常态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希望各地总结梳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机制和多维推动的经验。要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由政府统筹规划发展向学校自主发展转变;由校本发展向群本、区本、联合体自主发展跃迁。
第三,推动学业考试改革。关于中考办法的改革,去年在长春市召开了“英语听力计算机测试现场会”,今年要积极扩大实验范围;同时积极推动网阅试卷和学业考试全程监控工作,保证考试安全。积极改革考试评价办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
第四,探索建立新型质量保障体系。质量关注是教育的老关注,但又是新课题。过去我们一说质量关注,就是通过学业成绩评价教学,通过三率(辍学率、及格率、升学率)来评价教育。而科学质量观视角的质量关注,是一个全人的、全视野的关注,把满足人的发展性需求,把人的德智体美全方位的成长要素,都纳入质量监测体系。宏观质量管理必须有一套机制办法,希望各级教研部门,积极探索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理论,有条件的市(州)先行实测,实验。
(三) 优化教育资源。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我想在“优化教育资源”这个框架下,重点探讨教师资源的优化问题,因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问题。
今年有四个信号特别表达了中央政府对教师问题的高度重视:一是国务院在人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九条被采纳意见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表述被补充进2012年第五项主要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体现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二是国家将召开“全国教师大会”;三是通常由省及其以下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师基本功大赛”要升格,由国家举办;四是新一轮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将在全国启动,首次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评选正高职称。
我省着力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要做好八项工作:一是要研制教师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实施方案。二是要贯彻国家出台的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三是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四是以倾斜农村教师为策略,实施好“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五是继续实施校长培养“十百千万”工程,办好杰出校长境外培训,启动百名专家型校长遴选、培养工作。六是安置好首批特岗教师“进编”并继续实施新一轮特岗计划、硕师计划和免费师范生计划,不断探索农村教师“补充、留住、用好、用足”的体制和机制。七是以“构建区域协作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国家体制改革试点为依托,搭建起多形式的教育联盟,初步完成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启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项目,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八是要构建中小学优秀教师激励机制,出台着力提高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福利待遇政策,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要评选各级学科带头人;要发挥好名师工作室的辐射、示范和带动效应。
(四)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教育质量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两基”攻坚任务已经完成,基础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由注重规模数量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益,由“有学上”转到“上好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提出建立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今年3月20日,教育部在苏州召开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会议”,确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导向。
健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省都还在探索阶段。教育质量构成要素多元,德智体美全面体现;教育质量因素多元,教师、教材、课程、课堂、教法、教研等等。所以,质量关注是一个系统关注。在这个多元的系统关注中,我认为,教师是基础,教材是条件,课程是途径,课堂是关键,教研是先导,监测是保障。
关于教师引进与培养,在前面有些工作已经部署。这里再强调: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前提性存在。所以今年我们要借助全国教师大会,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借助学习贯彻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借助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关于教师教育管理的几项工作,需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予以重视。一是引导特岗教师扎根农村学校。2009年我省争取进入了国家“中西部特岗计划”项目,三年共吸引了8000余名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乡(镇)以下中小学任教。今年,首批2800余名特岗教师完成三年服务期,涉及去留选择。一方面要求基层学校“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使用留人”,既然认同质量好,那就争取零流失!另一方面要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提前考虑、提前运作,协调编办,提供满足特岗教师留用的编制,确保政府三年前政策承诺的落实!去年省厅召开了特岗工作会,已经提前部署了2012年首批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编制落实和岗位安置问题。希望各地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保稳定的高度、推进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度做好留用工作,把好事做好,让项目可持续。
教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今年是义务教育新课标颁布之年,国家倡导一纲多本,教材多元,我们要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国家教材的优选、优配。对地方教材要充分调研、组织力量优化修改,活用活教。按照国家要求,加强教辅材料的使用和管理工作。要求各市(州)、县(市、区)要保留专门队伍,加强教材教辅管理工作。
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省里再三重申:一方面要支持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支持校本课程开发,优化课程资源,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严肃课程方案和国家课程计划,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强化课程实施,提高课程管理水平。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管,各基层学校校长要提高课程实施的自觉。
课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课堂是教师思想绽放的沃土,爱心凝聚的天堂,精神文明的炼丹炉,师生成就的体验场。课堂是质量的第一抓手、具体抓手,要以高质量课堂教学支撑素质教育。省教研室今年的教研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进行专业性的课堂教学观察。各级教研部门的教学研究、各类学校的教学管理,要聚焦课堂。问题在课堂,课题也一定在课堂,任何脱离课堂的教研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教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先导。转型期的教研要贴近实际,紧跟需求,重心在下,聚焦课堂;转型期的教研,既要鼓励个体教研,更要推崇群体教研、联合教研、区域教研、实践教研、网络教研。今年,国家要启动研究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要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国家奖励制度,这对鼓励中小学教研是极大利好。2010年,我们省组织了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奖工作,今年要做好向国家推荐成果工作。在今年的省厅工作安排中,卢厅长要求“以推广云计算智能化网络技术为依托,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要加强各级专业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对学校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今天,我们请教研部门走进行政会议,一同部署工作,其实就表达一个概念,要加强教育行政和教研的衔接、沟通,更好地发挥教研系统的作用,实现“提高质量”的政府意志。
监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障。袁贵仁部长讲:“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要在完善教育质量体系上下功夫。”吉林市等地先行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在教师教学、学生作业质量、减负、学业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都做了很有意义的实践探索。长春市也正在研究出台“教育质量监测办法”,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机制。在“全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会议”上,刘利民副部长明确国家已经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省里将按要求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希望各地积极组织关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法、评估体系、功能价值的实验研究。
三、做好2012年基础教育工作的要求
(一)各地要以《纲要》为抓手,力促项目落地。
去年是规划年,今年是过程年。目前,各级教育规划已经先行,目标明确,重大决策、宏观部署清晰,但目标任务细化、实化不够;方向要求明确,但有时具体措施不明确;行为取向明确,但行为方式不明确。总的来看,政策自上而下,贯通不够;配套措施没跟进,实践推动成效不显着。好的谋划是发展的前提,但停留在谋划不是现实的发展,没对象化为现实的谋划是无价值的。做规划、写方案,是个价值判断;实践操作,是个事实判断。过程年就是要实现这个转化。国家和省的《规划纲要》是我们谋划2012年工作的纲领和遵循,要瞄准预设目标,要盯住既定项目、要咬住预设任务。今年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二年,但很多项目没有启动,没有落实资金;很多配套政策没有出台。今年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去年验收的14个初步均衡县(市、区),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解决;今年计划接受验收的县(市、区)要搞好自查,狠抓项目落地,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突破。
(二)各学校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切实规范办学。
规范办学行为属于老生常谈,重点要解决好对策没跟进,责任主体不明晰的问题。一方面,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资源水平,这是政府责任,是治本的源头。所以,各级政府还要加大义务教育投入,从源头上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不规范的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一直在关注“教育去行政化”的问题。我们说“教育去行政化”不是去政府化,更不是去政策化;学校自主办学不是自由办学,而是在政策框架内的办学行为的规范自觉。办学者要有教育是民生的思想,要有教育是社会公平的镜子的责任意识,要有教育是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有教育神圣的崇高情怀。各基层学校要积极参加“六五普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在法制轨道上稳步前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多些社会责任担当。目前“大班额”问题在有些地方非常突出,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家长反映依然强烈,“三乱”问题,有些是由于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有些则是因为教育行政监管不力,还有是校长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不依法办学的问题。在规范办学问题上,还是要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属地管理,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健全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协调,努力优化教育生态。
人社、编办、财政、公安,乃教育之“盟”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合作,教育很难保发展、保安全、保稳定;兄弟学校、相邻地区、学生家长、新闻媒体,乃教育之“友”也,没有这些社会群体的相互依存、合作沟通,教育很难独尽其业、独善其身、独铸其成。要激活社会资源、政策资源;要善于与领导沟通,主动争取领导的重视,优化政策资源;要善于与邻校沟通,结盟共体,资源共享;要善于与媒体交友,优化舆论生态环境;要善于与家长合作,构建家校教育合力。构建和谐教育关系,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产力,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同志们,刚刚闭幕的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已经成为第一大财政支出。我省也明确提出2012年要“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措施,完成全省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15%的目标任务”。我们要抓住千载难逢的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要勇于改革创新、着力促进公平;要紧紧盯住《纲要》,着力抓好落实;要致力于优化队伍、着力提高质量;要积极推动发展,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把吉林基础教育办得更好!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