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
不让教师进课堂
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曾经引发过很大的争议,早在去年他们就规定:上课铃打响之后,严禁教师“进课堂”,是剑走偏锋还是制造噱头?教师不进课堂学生能学会吗,作为民办学校的新知是不是在玩火?
课改初期,他们也像其他学杜郎口的学校那样,主张“批判地学”。可学了一阵子之后,就发现了问题,课堂一放就散,一收就死,无论怎样也无法像杜郎口那样,问题出在哪里呢?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徐翔校长再一次跑到了杜郎口,他终于醍醐灌顶,于是他有了“临帖”、“描红”的醒悟,他说“批判地学”其实是“破”,没有临帖的“立”岂能有批判的破?
回校后,他开始一板一眼地组织教师们学杜郎口了,他提出“谁学得最像谁就是最好”,他们连课堂形式都“杜郎口了”,学生六七人围坐在一起分组学习,教室的墙壁四面全是黑板,没有讲台讲桌,把课堂时空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努力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连崔其升校长都说,新知太像杜郎口了!
可仅仅像杜郎口不行。曾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读书十大人物的徐翔,又发明了“新理论”了,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
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
一切学习都应是自学。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徐翔说,当年也有人指责崔校长“偏激”。可今天的课改,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从杜郎口出发”吗?
徐翔还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遇见杜郎口,是不是也会碰上新知,因为新知秉承的是,“凡事从理解与爱出发”。理解与热爱学生,不正是课改的基点吗?
如今的新知已经成为连云港甚至是江苏省着名的课改名校了。民办校长徐翔“兼职”受聘担任灌南县教科所所长。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以学生“学”为本,创设了“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徐翔介绍,新知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是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以本来就应该有的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自学”,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的主要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校副校长徐辉介绍说,新知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视其为走向终身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
新知学校的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新知重视“交流”,但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收获。
在新知,学习不仅指发生在课堂上,他们把学习延伸到校园。在新知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们的激情表演和公开展示,间或学生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新知学校认为,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应植根于他对学习过程本身的体验和喜爱,以及作为一个明天的社会人的责任,而不是有所待于他者或某种外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