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思品课中的应用,早在2008年我校就开始了。借鉴和学习“洋思”的教学经验,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导学案。导学案的应用,实现了思品课堂上“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彰显了思品学科的特点, “以导促学”为有效思品课堂奠定了基础。
一、导学案的使用改变了陈旧的教学方式。
以前的思品课堂教学,主要是我讲、学生听。教室里只能听到我的声音和学生哗哗翻书或记笔记的声音,每堂课我都是固定的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小结。时间长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逐渐地降低,而我也变得对学生越来越不放心,生怕哪个知识点遗漏影响学生答卷,渐渐地走入了一个误区:“素质教育喊得震山响,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目标,知道自己在哪个环节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积极的去做,自觉自愿的去学。
至此之后,我的课堂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学生不再沉闷,平时不愿意学习的,也在拿着导学案思考。导学案使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二、导学案的使用让学生轻松了。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任务比起语、数、外还是要轻松一些,为使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也避免因学生们每天要应付其他学科的预习而将思品学科的导学案搞丢了或出现抄袭的现象。所以,我将导学案当堂课下发,当堂课完成。我的导学案设计的模式几经改版,现在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的预习导学和交流互动部分)---梳理归纳——拓展延伸—学习反思六个部分。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当堂课的任务都能完成。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效果很好,学生真正感觉到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了,并且对学习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三、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学案设计
以前,由于我们学校思品课教师很少,一个年部只有一名教师,很少有集体备课的机会。所以,就采用自己想怎么上课,就怎么编写导学案,自己想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就让这些知识点在导学案中呈现,想让某个知识点重点掌握,就在导学案中多出现几次。坚持尽量简单化的原则,用最简单的形式呈现最重要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不杂不乱、目标明确,老师使用也得心应手、方便快捷。
现在,我们合校后,每个年部有两名教师,基本做到主备人备完后,两人之间交流,进行复备,进行二次设计。同时也考虑到学生是导学案的主要参与者,分析学情,这是我以前在导学案设计中经常忽略的问题,而关注更多的是知识点的落实。现在我们开始尝试分层次进行习题设计,并且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使学困生迎头赶上。
几年来,导学案在思品教学中为引导学生自学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提升了思品课堂的有效性。同时,也增长了我专业技能,让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何其重要。因为我知道,真正一节有效的课,高效的课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教育理念作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