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读书动态 | 教师文章 | 学生文章 | 名人读书 | 图书推荐 | 阅读视点 | 精彩视频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读书活动专题网 >> 名人读书 >> 正文
邓小平的读书学习生活
作者:djb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491    更新时间:2011-5-16

    编者按: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伟人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本版特发表小平同志的题词:“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手迹。同时,发表了介绍邓小平的读书学习生活的专题文章,从另一侧面赞颂邓小平的伟人风范,以期促进全社会大兴勤奋学习之风。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1年元旦,发表了《新世纪献辞》。胡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前景是美好的。而要把这一美好前景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新业绩,一要靠学习,二要靠创新。”“学习,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我们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性事业。面对世界的大转折和国内的大变革,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我们已经遇到的和将会遇到的各种新的矛盾和复杂情况,全党同志都必须加强学习。”
 
    让我们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教诲:“学习是前进的基础。”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扎扎实实地深入有效地掀起学习新高潮。
 
    邓小平非常重视学习。他谆谆教导我们:“学习是前进的基础。”他的光辉一生,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楷模。
 
    读书是学习的最重要的方面。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养成了灯下读书的好习惯。他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尽管年事已高,日理万机,但是有时刚刚批阅完文件,就捧起书认真地看起来。
 
    邓小平天资聪颖,生性好学,这个特性在家乡四川广安童年时代就已经显露出来。他5岁“始读书”,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7岁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中学。他学习勤奋,从不无故缺课,学习成绩总是班上最优秀的。1920年10月19日,16岁的邓小平(当时名为邓希贤)远离家乡,涉渡重洋,乘船到达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开始在法兰西的土地上生活了五年两个月又十九天。三天后,他便与叔叔邓绍圣一起被华法教育会(负责中国学生勤工俭学事宜的总机关)安排到北部地区巴耶中学学习。在这一家私立学校里,中国学生主要课程是法语,以及法国的文化风情。据邓小平本人回忆,他在巴耶中学就读几个月,学的东西不多,收效不大。这可能与邓小平长期在华人圈子里从事革命活动,以及学校教学质量不高有关系。后来邓小平多次愧疚地提到自己在法国“没有学好法语”。
 
    尽管省吃俭用,1921年3月,邓小平随身所带的费用花光。他于3月13日与其他18位同学一起告别学校,前往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加入打工族行列。怀着学些本事,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邓小平对知识的渴望并没有因第一次就学受挫而泯灭。他凭着自己尚属稚嫩的双肩和微薄的力气挣得一笔求学的费用,这正是符合他及大多数勤工俭学学生赴法的初衷。大约一年半以后,邓小平又一次试图叩开学校大门。1922年11月,邓小平在哈金森橡胶厂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带上挣得为数不多的法郎和父母在广安变卖田产寄来的钱,到塞纳河上游的小镇夏蒂荣,想就读夏蒂荣中学。然而,他倾其所有,仍然缴不起学费,只好再度返回工厂做工。邓小平后来回忆说:到法国后的一段时间内,“找工作已不大容易,工资也不高,用勤工方法来俭学,已不可能。随着我们自己的切身体验,也证明确是这样,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难,哪还能读书进学堂呢。”从此,除了1926年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不足一年之外,邓小平再也没有机会进入正规学校读书。后来,邓小平曾开玩笑地跟子女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告别了学校,在法国以后的几年中,邓小平的学习读书生活并没有停止。他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学习、在革命斗争的大课堂中学习。他所接触的书籍也从法文课本逐渐转向中共旅法党团组织散发的《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这对于已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邓小平是又一次重要思想文化启蒙。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周恩来。60年后,邓小平谈到周恩来时还深情地说:“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道:“1923年初开始,周恩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者,李富春、蔡畅等人也已成为活跃的革命工作者,而父亲,才仅仅是一个刚刚跨进共产主义事业殿堂的、尚不完全成熟的青年革命者。但他那时年轻、热情、活跃、向上,毫不迟疑地、坚定地迈开了革命的步伐,在周恩来等领导者的带领和培养下,开始了他作为一个职业革命者的终生事业。”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是一种伟大的人生启蒙,是一种巨大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超拔。1926年,经组织安排,邓小平进入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学习。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列宁的着作,系统地学习了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等课程。他读书认真,政治理论素养提高得很快。
 
    从苏联回国后,邓小平对书仍然有着特别的感情。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抽空抓紧时间读书,是邓小平一大爱好。打仗行军时,他的战马总是驮着书籍和文具。1946年4月的一天,曾克来到“二野”首脑机关邓小平住处,向邓小平、刘伯承、张际春等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曾克进屋后,邓小平离开桌子同他打招呼。然后,走到门外让警卫员去请刘伯承、张际春。曾克注意到,在屋里靠近窗旁的一张方桌上堆满了书和杂志,一本打开的外文书摆放在桌子的正中间,看得出来,自己刚进来的时候,邓小平才把书放下。读书学习,不仅增长知识,也给邓小平锻炼了思维,打下扎实的前进基础。
 
    在蒙难谪居的日子里,读书学习成了邓小平励志的精神寄托。1969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经过批准,他把放在北京的书运往江西。每天劳动之余就伏案读书,有时一直读到深夜。这个时期,他最喜欢读的是《史记》这部书,几乎百读不厌。
 
    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文章中回忆道:“在那谪居的日子里,父母抓住时机勤于攻读,特别是父亲,每日都读至深夜。那几年中,他们读了大量的马列着作,读了《二十四史》以及古今中外的其他书籍。对于他们来说,能有时间如此坐下来读书,确也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到江西探亲时,父亲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有时还出题考我们。母亲也时常给我们讲述、议论一些书中精辟之处。在读书中,他们抚古思今,收益不浅。我父亲为人性格内向、沉稳寡言,50多年的革命生涯养成了临危不惧、遇喜不亢的作风,特别是在对待个人命运上,相当达观。在逆境之中,他善于用乐观主义精神对待一切,并用一些实际的工作来调节生活,从不感到空虚与彷徨。在江西那段时间,他就主要用劳动和读书来充实生活,陶冶精神。”
 
    邓小平是一个博览群书,学而不倦的伟人。进城后,他仍然保持读书学习的好习惯。每天上午9时至10时许,他都会在书房读报,或听秘书读国内外报刊新闻摘要,每当听到一些有兴趣的新闻时,他会叫秘书重读一遍。在读书看报中,邓小平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大量信息,这是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一个极为重要的来源。1989年11月,邓小平完全离开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正式离休。每天在家中,他仍挂念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坚持每天读书看报,成为他离休生活的重要生活内容,也成为他了解掌握国内、国际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
 
    (本文根据邓小平生平资料整理)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1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