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是否针对性或特长主题”:根据个人主题的类别填写,如果是针对性或特长性主题就填写“针对性”或“特长性”,不是针对性或特长主题就写“否”。“教研主题提出的针对性”:主要在“针对性”上,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提出这个主题的事实依据,为了解决哪些问题,要突出教研主题针对的问题,不能用空洞的套话。
第2页
“教研主题提出前后的学习的相关资料”:从期刊资料中,从网络中或其它方面选择的材料,要写清材料的出处,包括文章期刊号、时间、作者等;
3.“研究计划”:是教师个人的研究计划,见封2说明,总结和反思、读书感想篇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其内容书写可利用每次活动之后的空白页,如果不足可以加页。
第3页
“教研主题变更情况表”:原来申报或确立的个人主题实施或实验过程中如果不合适,可更换或调整,但要写明变更的原因。如果没有变更,此页可不填写。
第4页
“教研主题提炼记”:谈提炼教研主题进提出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想、所获,写成随笔或散文。
第5页
第一次探索中的“解题学习”:是指针对本次探索内容学习的文章与相关材料,记好题目和时间出版的刊号及作者等;“学习后的启发”:主要写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体会与收获。
第6页
“第一次探索”
1.题目或内容,写上探索的主要内容;
2.“方案预想”:不要写成教案,要写明探索的主要目的,预想探索的主要环节,采用怎样的方法及问题解决解决后的愿景。
第7页
“预想方案修改”:对原方案进行调整或补充,如没有可不填写
第8页
“课内求证后的反思和总结”:课内求证之后,进行正反两方面总结。找出成绩或失误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下次研究的问题。下次“主动探索”或“团队合作”就以此问题为探索的内容,保持研究的连续性。
第23—30页
“团队合作之页”:
“团队合作”两种方式:
1.教研组成员共同帮助一个人的集体行为,可由组内某个教师主动提出,也可以由教研组指定。
2.几个教师共同帮助一个教师解决问题。
属于第1种情况的“团队合作”,可按《教师手册》的程序进行,并记录在《教研组》的某次活动之中。注意:这种情况《教师手册》中没有“活动过程记录”,这方面的内容要体现在《教研组手册》中的“活动过程记录”中;《教师手册》中的“活动后群体评议纪要”的内容要与《教研组手册》中的“活动后研讨记录”的内容大体吻合。参见《教研组手册》的8、9页与《教师手册》中的27、28页。
属于第2种情况的“团队合作”,《教研组手册》可记可不记。合作的中心教师(被帮助的教师)可按《教师手册》的程序进行,几个合作的教师要在“主动参与之页”中体现出合作的内容。
“主动参与之页”:类似听课记录,记录参与组内外或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的内容。要写上活动的主题,写上自己的启发和收获,写出自己的见解。
《教研组(年级)主题教研过程手册》
第1页
“教师教研主题”栏目中的“备注”,如果是特长性主题则填写“特长”,是针对性主题则填写“针对”,分题不填。
第2页
研究方案中的“教研主题提出的针对性”:在分析本校学科教学现状中阐述教研主题提出的事实依据。要注重事实,不要摘抄别人的话。
第3页
“效果预想”:设想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能有哪些提高,课堂教学方面能有哪些改善。
第4页
“研究计划”:主要填写研究的时间安排,大体上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研组活动之页”
“教研组活动之页”中的各次活动,主要记录教研组围绕主题教研组织的各种活动”。如主题研讨,集体学习,阶段性总结、汇报,研讨课,也包含教师个人的“团队合作”。
“活动的主要环节安排”:
例如教师团队合作活动:
1.××教师承担活动;
2. ×日研讨预想方案;
3. ×日上研讨课;
4. ×日×时课后研讨、研讨地点。
“活动过程记录”:如果是研讨课的形式,一般是指课堂记录,如同听课笔记。如果是其它方面的活动,记录活动的过程和环节。
“教师主题教研活动检查记录”:按教师的工作实际,查阅教师的个人手册,如实填写即可。检查次数,每半学期至少一次,检查次数累计相加。
学校主题教研管理手册设计重点内容
一、学校主题教研表
二、保障主题教研各项机制
(1)主题教研的领导制度;
(2)主题教研的计划、方案和开展活动制度;
(3)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的制度和时间保障制度;
(4)检查、督促、奖惩制度;
(5)档案管理制度。
(6)评估机标准。
三、其余各项参照教师和教研组手册制定
建议校长应参与《学校主题教研管理手册》制定,要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可行,要与前面的两本手册相配套。
注:两本手册各项活动之后都有空白页,留作备用。可用来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如页数不足,可自行增补。如有的栏目不适合学校情况,也可以变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