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内涵
“语文主题学习”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主题学习”从这一核心入手,进行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以现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主题单元为基础,围绕主题进行大量课内阅读;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学完教科书,其余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大量阅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压缩课内学习教科书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
从“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上我们不难看出,它以《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学习方式自主化,课堂教学高效化。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探索一种在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模式,使课堂变的轻松,使语文变得简单,使教学变得高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主题学习”可以说是承载了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教学理想。
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实践特点
(一)大量阅读
“语文主题学习”打破了教师长期以来“以本为本,守本固本”的思想,打破了教师妄想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信条,实验的宗旨是让学生大量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阅读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主题学习”实验小学阶段课内阅读量10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阅读总量145万字的要求。
(二)课内阅读
向课堂要时间,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再条分缕析地讲解,不再琐碎地分析,要少讲,要精讲,要落实“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理念,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
三、“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操作要点
1、改变课时分配方式,课内大量阅读。
2、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三讲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集中力量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
提起“三讲三不讲”大家耳熟能详,无论是“讲”与“不讲”基点在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学”来确定教师的“教”。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站在“教”的立场来确定我要教什么?我打算怎么教?而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学生怎么才能学得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教师把教学的基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课堂规划的重要依据;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可能遇到哪些困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给出哪些提示,是“教的重要内容”;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怎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完整、更丰富,成为“教”的重要方面。删除无效教学环节,减少无效劳动,课文教学直奔中心,使课堂教学提速、增容、高效低耗。
3、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教师不再是满堂灌,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把重点放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让其自由阅读,自主积累,自主品味,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4、改革备课制度,利用学案导学
“主题学习”实验要求教师实施单元整体备课 ,除了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外,有时还要辅以学案。学案设计一般包括三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读提示(做什么,怎么做),这是学案中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学习真正起指导作用的核心内容,教师根据学习目标,不仅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提示,而且为学生提供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提示,学生依据学案中的问题和提示就可以知道阅读这篇课文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三是反馈检测。 (举例)
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案
方法提示 |
学 习 内 容 |
一通读,思内容 |
文字讲述的是_______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______地给“我”卖_______的事。(内容) |
二品读:悟感情 |
1、文章抓住人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母亲,体会平凡、伟大的母爱。(表达方法)
2、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情感) |
三美读:重积累 |
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划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看谁的收获大。(语言文字积累 |
整体预习课(预习题单)
项目 |
学 习 内 容 |
学习要求 |
自
我
评
价 |
小
组评价 |
认
读
字
词
|
第17课:小径 流畅 瞬间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磕磕绊绊 浓郁 悄然 |
在文中标出,做到准确熟练认读。不理解的词语能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解决,并与同伴交流。 |
☆
☆
☆
☆ |
☆
☆
☆
☆
|
第18课:笼罩 呵护 流淌 捐赠 器官 角膜 酷爱 拥抱 遵从 失明 领悟 |
第19课:骚扰 欲望 不屈 茁壮 听诊器 震撼 糟蹋 有限 领悟 不假思索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
第20课:泛滥 辽阔 遗憾 气魄 清晰 孤零零 齐刷刷 清香袅袅 重见天日 改天换地
傲然挺立 神气十足 怦然一震 |
熟
读
课
文 |
读本单元四篇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 |
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
☆
☆
☆ |
☆
☆
☆
☆ |
了
解
内
容 |
1.《触摸春天》主要写了一个名叫( )的女孩( )的事,我懂得了( )。
2.《永生的眼睛》主要写了( )。
3.《生命 生命》通过( )( )( )三个事例的描写,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4.《花的勇气》写了( )。 |
根据提示能概括出每篇课文的内容,组内交流。 |
☆
☆
☆
☆ |
☆
☆
☆
☆
|
质
疑
问
难 |
|
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标出来或写下来。 |
☆
☆
|
☆
☆
|
(略读课文、大阅读课、单元整体预习课一般会使用导学案)
利用“导学案”上课的基本模式:(对照学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阶段】——小组交流【互助共享阶段】——班级汇报【拓展提高阶段】——反馈检测【反思收获阶段】
四、“语文主题学习”单元整体教学流程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落脚点在课堂,课堂不改变,一切都是空谈。要实现课内大量阅读,我们就必须改变教师一篇一篇教,学生一篇一篇学的现状,要打破课堂常规,合理调整课时,实施单元备课,提速课堂教学。在单元教材的处理上我们要紧扣“两个主题”。一是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的“内容情感主题”,即吴忠豪教授提出的“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非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教学任务);二是指向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方法方面的“语言训练点主题”,即吴忠豪教授提出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学科独自承担的任务)。在备课时,教师把教材的每个单元看做一个整体,找准本单元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再根据课标、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深入挖掘、整合优化本单元的语言训练点主题。教学时,本着“立足‘语言训练点主题’,渗透‘内容情感主题’”的原则,展开教学活动。
下面将结合一些课例谈谈对如何紧扣“双主题”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扣双主题,整合教材(打通文本之间的界限)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一组教材的内容情感主题,确定起来比较容易。人教版教材,只要读读每组教材前的导语,就不难发现;或在教学参考的编写里也很容易找到;即使不看教参,教师只要读读课文的内容,就能确定下来。但要整合好一组教材的语言训练点主题,却需要教师用心构思。
如,今天我们展示的这三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中是这样写的:生命是宝贵的,也是美好的。砖缝里顽强生长的小苗,绝境中奋力求生的飞蛾,花丛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这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无不展示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
从这段导语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本单元的两个主题,内容情感主题是“热爱生命”,语言训练点是“体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我们紧紧抓住这一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活动,将17课《触摸春天》和18《永生的眼睛》两篇与盲人有关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将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气》整合在一起,进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方法”的迁移,再从《主题丛书》中选取4——6篇文章进行拓展,让学生经历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在获取语文能力的同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除了按“语言训练点主题”整合教材内容的方法外,我们也可以按照“内容情感主题”进行文章内容的整合,仍以四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为例,从教材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围绕“生命”这个主题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热爱生命,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二是感悟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们根据这两方面对课文进行有机整合,将精读课文《触摸春天》和略读课文《花的勇气》整合为“热爱生命篇”,将精读课文《生命生命》和略读课文《永生的眼睛》整合为“生命价值篇”,并把课本园地五中的“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三句名人名言提上来放在本板块学习。每组内容的学习都采取精讲一篇其余略讲的教学方式,精读课文的学习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词句、品读语言,逐步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含义的方法,为略读课文做好铺垫;略读课文主要是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拓展阅读主要是学生自由阅读主题丛书相关生命的文章3-4篇,加深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有时一组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在表达上都各具特色,很难找到共性。如五年级下第四组教材中的四篇课文在《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通过阅读单元导语我们找到了本组课文的内容情感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语言训练点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走进教材研读每篇课文,我们发现:《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先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炼、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如果我们把这些点都抓到,面面俱到地去落实,势必哪一个点抓的都不扎实,学得不透彻。不都抓,每篇课文在表达上各具特色,很难找到共性。这种情况,我们侧重落实哪个语言训练点呢?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把自己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梳理清晰,将最具特色的一点选出来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总目标,再将与此相关的一组文章拿来强化、深化、拓宽学习内容。像这一单元,我们可以变通,也采用两课一整合的方式,把《桥》和《金色的鱼钩》描写人物舍己为人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大胆取舍语言训练点,用《桥》来学习环境描写,然后给《金色的鱼钩》补写环境描写,充分认识、实践环境描写的妙用,衬托出老党支书和老班长的光辉形象!最后补充几篇《丛书》中的文章进行拓展延伸。
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可以设计成读写联动课,抓住“叙事抒情相结合”这一语言训练点设计教学,拓展丛书中的文章,进行小练笔的迁移运用。
我们通过研读教材,紧紧抓住“两个主题”,打通教材中文本与文本的界限,教材与文本间的界限,整合教材。
*二扣双主题,优化流程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因此,在教学时,切忌面面俱到,应学会取舍,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可以是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可以是构段方式典型的段落,可以是值得揣摩写法的篇章……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联系年段目标,找准课文语言、形式和训练重点的结合点,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切记不要贪多求全。
如,六年级上第五组共四篇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教学时,把“内容情感主题”定为“初识鲁迅”,把“语言训练点主题”定为“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和“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教学时,我们可以不按照课文的编排顺序,先讲《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讲《一面》《有的人》,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流程。
用1——2课时上“预习过关课”。识字学词,读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超连接,1——2课时教学设计)
用1课时上“主题精品课”,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学习时,把两篇课文看做一个整体:这两篇课文共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学生概括出“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买书赠书”五件事;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给学生补充资料,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背景资料,体会到“碰壁”和“黑洞洞”的真切含义,领悟到“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再以“救助车夫动作描写”和“《一面》中人物外貌描写”为例,让学生深入探究,使学生透过抓住关键词、朗读等多种方式,认识到“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好处,使人物描写的方法序列化,从而对鲁迅的认识系统化。
用1课时上“主题略品课”,学习《少年闰土》《有的人》。理清少年闰土的四件事后,运用抓“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读“瓜地刺猹”:你认为哪个动词描写的好?”好在哪里?对于“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略处理。对闰土的外貌描写,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说出“紫色的圆脸”“小毡帽”等描写的用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外貌描写能反映人物的品质、地域特点等,当学生认识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时,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现象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注重抓“主问题”,组织“主活动”,努力做到“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为主题阅读,拓展学习空间。
*三扣双主题,拓展阅读
采用单元授课之后,用节省下来的课内学习时间,师生共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或其他读物。对于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一以贯之地追踪语言训练点主题,根据语言训练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交流展示课、阅读检测课、自用阅读课、阅读欣赏课等形式,强化本单元主题训练点,丰富积累语言,使学生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如,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单元,学生学习完本组课文之后,让学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中的一些文章。重点精选了几篇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有代表性的文章:《打开那扇窗》 《希望无敌》 《轮椅何妨地行仙》 《浩荡祭大海》 《窗前的树》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采用闯关的形式,从“我会连:(内容关)、我会填(词语积累关)、我会品(学法迁移关)、我会写(情感深化关)”四个方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闯关,收到奇文共欣赏,得失寸心知的良效。
丛书内容很多,有些内容似乎与教材中的语言训练点联系不密切,与内容情感主题联系的更为密切,对于这些内容,我们不必要求过多,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引导搞好汇报交流就行。
*四扣双主题,实践运用
为了更好地巩固语言训练点主题,充盈内容情感主题,我们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热爱生命”单元结束后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搜集了解更多热爱生命的故事,并从中得到启发。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组织材料,提取信息,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做好准备。还可把习作和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手抄报。
如学习了“勿忘国耻”一组课文之后,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或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活动”;学习了“我国的世界遗产”专题可组织学生开“我是小导游”活动;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可以让学生运用刻画人物胡方法写写自己的同桌……。 通过实践强化单元主题,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上就是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流程,不管是精读带略读,还是精读带丛书,从整个单元整体教学流程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学要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文章所涉及的主题进行全面了解,不断在阅读中丰富对主题的认识,感受,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使用方法
从刚才的整个单元教学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面对一本教材,还有大量阅读材料要引入课堂,这些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什么作用?应该用在什么时机?怎样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怎样整合和使用这些资源也成为教师备课、上课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教材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之间的关系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载体、桥梁、工具。教材主要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组织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阅读能力训练的重点。教材就是个例子。教“例文”也就是教“例文”的“语言运用”。学习例文就是学习“例文”是怎么向它的读者说话的。为了达成它的言语交际目的,它采用了怎样的语气语调去说,它是采用什么身份说的,它是怎样别出心裁地说的(用词、造句、构段、谋篇),它是采用怎样一个思路来说的…… “例文”的教学,落脚点在“语言运用”上而不是停留在内容分析上。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以学生的语文阅读、积累为核心,围绕教材的单元主题选写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阅读材料。丛书的本意是海量阅读,所以,教师一定要放低对文本的要求。丛书中有的文章教师可以按照讲读课文的要求领着学生来学习;有的可以作为课内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运用式学习;还有的可以作为丰富阅读量式的进行阅读;还有的可以作为积累式进行诵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老师们的助手,最终目的是引领学生驶入阅读的大海,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当学生具备了阅读能力和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将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我们要坚决摒弃对《丛书》的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提倡整体阅读、粗略阅读,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当进行语言积累和朗读训练,学法迁移。教师要要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是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丛书》内容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教材与《丛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二)如何做好课本与《丛书》的有效整合
1、精读课文——一篇带多篇
这种课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开始,首先,要以精读课文为例,落实单元训练点,指导学法;然后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精选与课文相匹配的3——4篇文章,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自主感悟;最后,再同桌或全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略读课文——多篇并举
这种课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中间环节,应以检查学生对单元教材中略读课文的自读情况(重点按自读要求检查)开始,过渡到对《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推荐文章的阅读。在教学时间上没有个别侧重,但对略读课文的检查交流不超过15分钟,推荐的文章可以是3——6篇。对于推荐文章的阅读,一般以两个阶段安排为宜。第一阶段,先推荐1——2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或要求上相匹配的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然后在班内交流;第二阶段,再推荐3——4篇文章让学生自由阅读,相互交流讨论。
3、大阅读课——自主阅读
假如在单元学习过程中,可提供阅读的推荐篇目较多,可运用这样一种课型,即大阅读课。在这种课堂上,可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也可由教师推荐阅读。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阅读量也越来越大,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不加引领,这样学生所得就相对有限。因为孩子阅读时多关注内容少关注语言,只注重阅读的量忽视阅读的质,学生的阅读往往是浅层次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长此以往会产生懈怠心理,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确保阅读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可以定期开展一些读书交流回报活动,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梳理,是表达,是语言的输出,同时更能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兴趣。交流的形式越丰富,孩子们阅读的积极性越高,孩子才会逐渐爱上读。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阅读课教学模式:
(1)闯关汇报课:(竞赛形式)第一关——生字新词我最棒(积累——朗读——理解——运用);第二关——美文佳句诵读会(小组交流;推荐展示;互动点评;经典再现)第三关——内容理解小擂台(内容连连看;精彩大大看;大意演演看)第四关——快乐读书说心得(小组内推荐;全班交流;)
(2)阅读分享课:布置阅读(依学案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形成汇报材料)——展示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阅读收获)——反馈检测(教师从微观上提醒学生关注阅读中有价值的文章细节或认为需要学生增进积累的方面,如文章的精华语段或文学常识填空,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评价拓展(恰当充分的评价,提出合适的阅读期望)
(3)群文阅读课:学生自主阅读群文,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小组进行阅读概览——精彩赏析交流——全班主题探究,总结升华。
(有的老师采用这样的课型上阅读课:
一般读完10篇左右文章举行一次读书汇报活动,环节如下:
第一关——词语我积累
每组汇报五个最生动的词语,并讲解意思。(重复的跳过)
第二关——诵读表情怀
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积累的好句子,好段落。可有感情地读或背,汇报人数自选。
第三关——批注同分享
组内交流两三处精彩批注,读出语段及批注内容。
第四关——感悟大家谈
选择一篇文章或整本书用演讲的方式来表达读书的感悟或收获。(以上四关每关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投支持票,给两个支持的小组画星)
第五关——竞赛展风采
结合丛书内容,精心设计知识竞赛题目,进行抢答比赛,答对者教师随机画星。最后结合五关得星情况综合评定,选出“书香小组”。
用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学生积极性很高。)
除此之外,还有自由阅读方法指导课(如何速度,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阅读检测课(设计小试卷)、阅读欣赏课(美文、诗歌)等课型。对于主题丛书的运用,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文章而异,篇幅长的文章采用浏览性的泛读。。丛书中有的文章篇幅长,像《信念,从站立到奔跑》一文共7页。随着年级的升高很多文章的篇幅可能到达十几页。像这类文章,教师均指导学生采用浏览性的泛读,即粗读,甚至是“一目十行”。只要学生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单叙述故事即可。经典的、文学大家的写景类文章拿出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组织学生以美文诵读的方式读一读,比一比,在课堂上开展十分钟、五分钟背诵比赛活动,让学生集中精力凝神背诵。
《丛书》中有许多文章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叙事文章,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来表达一种感受、一种情感或说明一个道理等。对于这样的文章,可采用品味性的精读方式,突出中心的地方圈点勾画,感受深的地方批注摘记,一篇文章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感悟,并归纳总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情感体验和思想启迪。对于一些说明类、科普类的文章,则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采用小课题研究的方法,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以课题研究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展示。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分配所占的时间等灵活加以处理,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千篇一律的做法。学生大量阅读,老师课前的海量备课就非常关键,《丛书》中的文章需要老师提前仔细研究和选择,可以根据作者推荐,可以根据主题推荐,可以根据表现手法推荐,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巩固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
想要改变学生,首先要改变老师自己。要想搞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老师们要带头先阅读,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尽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经验和方法只可借鉴,不可复制,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更多的老师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个性,成就自己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