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中。本指南旨在指导普通中学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课程计划中的相关要求。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这样的活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研究性学习适应初中学生渴望独立,希望在自主的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认可的需求,提供并创造了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操作、自由表达的"土壤"以及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其中创新和实践,建立一种主动发现、独立思考并重视实际阅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认识外在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进入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兴趣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起点,兴趣的满足需要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学习活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获得学习自由以及快乐的感悟和体验,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承认。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智慧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类探究方式,认识社会生活,认识世界,发现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在开放的情境中展示个性,开发自己多方面才智的机会。
(四)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课程成为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是一个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 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获得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着眼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和能力品性的提高,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具体来说,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初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强调以下几点:
(一)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且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探究中获取新知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积极探究的能力。包括:发现并且确定探究的题目(项目):提出探究设想并且自主开展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结论,对事物(问题)的发展作出初步预测或提出适当的对策:展示或交流探究过程、成果、心得等。
(三)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利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包括计算机)、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学会运用获得的信息描述或说明事物〈问题〉,并作出恰当的解释。
(四)学会合作与分享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包括:在合作集体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遵守合作规范,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关系:在合作中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主动与同伴交流、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等。
(五)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学生要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确立崇尚真理、尊重科学"的意识,基本形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和实践探究的科学道德。包括不盲从、不迷信,自主探究;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善始善终、成不骄败不馁;对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认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思想与研究成果等。
(六)增强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形成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关系的明确认识,学会关心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初步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的公民意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它强调在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也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各种现象的探究;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的问题开展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它注重向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
1.重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
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该与学生的学力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相适应.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专题开展研究,因此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学习者在活动能力、关注范围、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选题内容上,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同时要逐渐重视社会性:在研究范围上,要在考虑研究活动的可行性的基础上,逐步扩展探索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2.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现实世界到历史和未来,都可以是研究性学习的对象。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强调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外活动相结合。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包括班队活动、文体活动、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来拓展探究的内容。
3.重视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初中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欲望。与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渴望了解的,也是传统的书本中不能及时容纳的。教师指导中可以开设有关的科普讲座、推荐科技书籍、介绍科学人物,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与此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可以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保护、新材料新能源等,增进学生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和认识,有效地激发他们参与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开拓研究性学习的领域和思路。
4、重视与各科知识的联系
进入初中阶段,学科门类逐渐增多,学习难度逐渐加深。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注意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加强与各科知识内容的联系,促使初中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同一主题下,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有较大的灵活性.
(三)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的策略
1.由扶到放,开拓研究的领域和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初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一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为问题及课题的产生做好铺垫和引导工作。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或若干类型的参考题目,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起注意和思考。可提出一定的主题或范围,让学生从中选择确定研究内容。 在取得一定的经验以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要给学生留有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兴趣爱好,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
2.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注意将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源的发掘结合起来。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包含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这是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农村、边远地区与大中城市相比,可供选择利用的信息来源相对较少,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环境特点比较鲜明。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多地与当地的农副业生产、农业科技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结合起来,以开发本土化的课程资源。
3.适应差异,注意个性特征及区别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有层次的差异和类型区别的。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以各有特点。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构建有地区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教师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4.逐渐积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合作、分享的过程,也是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教育活动的过程。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做好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累工作,提高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地区的教研、科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与第一线的教师共同探讨,积累经验,做好课程开发工作.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等基本的课程特点,不可能推行统一的课程内容和模式,因此及时总结交流当时当地的教育经验便尤为重要。
四.初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不能以学科成绩落后等理由,限制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任务驱动。要向学生提出有明确具体要求的任务,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任务一般可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或发表怎样的成果等。可通过范例介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和地区的差异。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或校、班、团、队活动等,整合起来实施。
4.课内外结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家庭的关心,家长可以利用自己在专业技能、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优势,协助孩子对一个问题做深入的探究。
(二)实施的组织形式
1.实施的类型
依据学生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别: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解决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一个认识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前者如一次献爱心活动、街头宣传活动或主题班会的设计(策划),后者如对某一设备、设施的制作、建设或改造项目的设计等。
2.实施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应该较多地组成课题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探究活动。课题组可以由同班同学自由组合而成,也可以由跨班级、跨年级的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而成。课题组一般由3—6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为导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有分有合,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个人独立研究时,一般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提出一个综合性的专题,然后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一段时间完成。
采用全班集体研究的形式,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研究课题,通过分工合作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几次全班集体讨论,分享信息和个人的创意,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
采取小组合作研究和全班集体研究的形式,要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要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的现象。采取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则要引导学生经常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探讨,学会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实施的一般流程
初中研究性学习展开一般分为三阶段:进入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
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式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2.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发现自我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初中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3、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行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四)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1、针对初中生文化、科学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的实际状况,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献、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换。
3.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5.依据不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点。有的可以按完整的过程和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有的则可以截取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材料,筛选、整理,形成结论等等。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多元评价。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重视通过评价,使学生找到积极的参照点,从而调适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水平。
2.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探究成果的质量,如它的科学性、可行性、新颖性,更关注学生的参与的过程,包括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
3.重视应用。研究性学习评价重视的是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4.重视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情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内容一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等。
2.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
3.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4.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三)评价的实施方式
1.主体多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中,评价者可以是一个教师,也可以是由一群教师组成的一个小组:可以是学生个人,也可以是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研究性学习开展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
2.全程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重要阶段,包括问题提出、立题、实施研究过程、研究结果总结、表达和交流等阶段都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是对过程的评价,也是在过程中的评价。
3.方式多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档案评价、操作评价、答辩会等方式。
(四)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l.注意对过程材料的收集。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研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材料、小型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等。这些记录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2.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和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要鼓励学生的新的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得广大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研究性学习是作为必修课列入九年义务课程计划的,必须强调全体学生参与。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研究和指导,并努力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在管理上开拓、创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经验。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选择合乎实际的推进策略,切实履行管理职责,使之在学校中能够有效地实施。
1.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采取先试点突破,再面上推开的工作策略,积极创造条件,在一两年内做到全面实施。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对学校的管理与对学校工作的指导结合起来,要着眼于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的有关要求。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评估项目中增加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情况〈包括课程落实、制度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情况〉的检查内容。 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区域性的、校际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先进,加强推动的力度。要针对地区差异和学校类型差异,进行分层、分类指导,注意扶植、帮助有困难的地区和学校。
(二)学校对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立必要的制度,如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校内设施设备使用制度、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等,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较快地走向规范化。
3.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三)教师培训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把它放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位置上来。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2.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四)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它的实施必然要求大大地扩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
1.要从本地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校内资源。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师和职工,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 要使广大教师和职工参与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帮助工作中去。要充分利用现有物质条件并努力创设新的条件。要逐渐形成一种鼓励探究、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2.要开发利用当地的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中包括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也包括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技能技艺的居民。学生家庭中也有各种可以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学校要特别注意发展校外指导教师队伍,构建起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库。
3.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开拓思路,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辟校外学习、研究的渠道,发展教育系统与外系统的关系,在创设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社会环境上发挥作用。 地方和学校要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开辟比较稳定的参观、学习和实验基地。要支持和鼓励学校之间相互交流,共享校内外教育资源。
(五)教研、教育科研机构对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新设置的一种课程类型,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缺少实施的经验,加强教学研究既是紧迫的,又是需要长期努力的一项工作。
1.在新的课程计划试行和推广实施中,要重视发挥教研、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各级教研、教育科研机构具有指导本地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并有效实施的职能,要组织力量开展切实的研究、指导工作,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地方教研、教育科研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总结学校、教师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加以推广应用。要在研究本地社会资源和教育条件的基础上,对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