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人力资源的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而人民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育的水平和教师的水平。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是教师、学校的需要、更是社会、时代的需要。东宝中学作为“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要实现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现根据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一、学校概况
东宝中学始建于1976年,1994年更名为东宝中学,2008年异地重建搬入新校区,占地面积340034平方米,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00余人,教职工114人,专任教师89人,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
学校以“进德修业,报效祖国”为校训,以“用正能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办学理念,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勤于专研,精于育人,有教无类,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刻苦钻研,互助合作,主动探究,全面发展”的学风。
近年来,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管理,学校在教育教学、德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荣获了吉林省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二、指导思想
以促进教师职业伦理专业化、教育专业化和学科专业化为目标,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以“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的理念为基础,立足本校,借助外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过硬、观念先进、善于创新、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确保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优势与目标
(一)发展优势
1、学校有一个和谐合作、业务精良、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
2、学校管理科学规范。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指导,以“用正能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为精神引领口号,学校管理正从制度化管理逐步向文化治校迈进。
3、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初见成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以教师帮带为主体,以各种教研活动为载体,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培养体系,涌现出一批研究型教师。学校现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县级骨干教师17人,一线教师中30%以上成为省市县级骨干教师。
4、学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改革了陈旧的听评课形式,通过“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促使教师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改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导学-自学-互学-乐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成绩稳步提高,连续多年荣获通化县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优化调整师资结构,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用现代教育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建成一支具有终身学习观念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经过教师发展学校三年的建设,力争推出在通化市县有影响的名师5—10名,2—3个学科成为通化县名学科,争取有二分之一的教师能够成为各级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
(三)分级目标
1、合格教师
对象:初级教师(教学水平居于普通者)。
目标:使初级教师两年后基本能成为合格教师。
途径:通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对初级教师进行帮带的“青蓝工程”,有计划有目标的对初级教师进行培养和发挥作用,以利于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
达成标志: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基本能做好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
2、达标教师
对象:肯于钻研、积极向上的中青年教师。
目标:能达成新手阶段到胜任阶段教师的转变。
途径: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带教;鼓励参加全县以及学校层面公开课、交流活动等。
达成标志: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好,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中青年教师。
3、优秀教师
对象:在本学科肯于创新、发挥骨干作用的教师。
目标:完成达标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转变。
途径:与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高级教师进行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 方面进行指导;多提供外出学习、讲课的机会。
达成标志: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风格,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能主持开展项目组研究;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 速;有较强的自觉发展意识和能力,主动参加高一层次的学习与进修,在全县教育界小有名气,成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4、名师
对象:教龄在15年以上的优秀教师。
目标:完成骨干教师到县、市级名师的转变。
途径:选派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参与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主持开展学校重点课题研究,承担培养骨干教师的任务,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名师选拔。
达成标志: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县、市级层面有一定的知名度,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同类学校处于明显优势地位。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部分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
四、具体措施
(一)专业引领,构建成长平台。
1、每学期至少请1名教育理论专家,1-2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市级以上一线学科名师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
2、利用学校特有优势,积极承办各级教研活动,通过承办这一平台,实现和有关专家、教研员互动教研,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以保持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
3、教务处每月安排业务学习活动两次,有专题发言,有会议记录,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专题论坛,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4、每学期组织两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能熟练掌握Word Excel 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尽快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建立学校博客群,充分利用QQ群。
5、建立课题、主题教研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教研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真正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水平。
6、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每两周安排一次组内集体教研活动,不定期组织备课组专题会议,每月举办一个主题研讨课活动,每学年举行一次校级读书论坛活动。
7、学校定期汇编教师论文、案例分析、反思体会等。
8、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年内开发1-2个校本课程系列。
9、完善教师教科研考核量化指标,以考核促普及,以评价促发展,并依据考核结果指导教师自我发展(2011学年开始实施)。
10、每学年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次课件的评比,获奖成绩作为评定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强化整合,促进新教师成长。
新教师的培养主要以教研组为基地,进一步加强以“老”带新的制度,建立新教师培训体系,使他们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学工作,站稳讲台,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一定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原来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基础之上有较大的提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做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师德修养,认真履行和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任务。
1、新教师每学期听同一备课组老教师或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20节,学期结束将听课笔记上交教务处备查。
2、每学期开设一节新教师录像自评重建课,连续开两个学期,由教研组给出评价意见后备查。
3、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中文输入、word排版、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熟练进行课件制作。
4、每学年至少选读两本相关学科教学理论专着,并写出读书心得体会交教务处备查。
5、建立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期评价谈话制度,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
(三)重视年轻教师成长,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年轻教师(毕业三年以内)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是最有成长潜力的一个群体,对青年教师要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平台,进一步加强“师徒结对”制度,了解教材、大纲、备课、批改、辅导认真到位,合乎规范;能按常规和一般模式组织教学,全面进入教师“角色”;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认真听课、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自学有关的理论书刊、做习题、钻研教材、练习教学基本功等途径,初步形成适合教师工作的较完备的认知结构;学会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夯实教学基本功,形成一定的理解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应通过劳动人事部门的考核。
1、每学期听同一备课组老师或指导老师的课不少于40节,学期结束将听课笔记上交教务处备查。
2、每学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设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连续开三年,由教研组给出评价意见后报教务处。
3、每学期独立完成一份单元测试题的编写,由教研组签署意见后交教务处。
4、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中文输入、word排版、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并通过相应的考核。
5、第二学期参加青年教师“普通话、粉笔字、计算机操作”三项基本功竞赛,竞赛成绩记入业务档案。
6、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
(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提升,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中青年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最具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大学毕业3年以上的教师,教学要有特色,具备任教各年级的能力;能主动从事教科研活动,能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并有每两年一篇文章获奖或发表;能独立开设校本课程;能够规划校级课题或省、市级课题。
1、2011年起评选首批校级十佳青年教师、明星教师,每两年一届,规划培养,争取三年内新增5-10名市县级以上名师。
2、与青年教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备课、上课、评课等,与结对教师进行学习心得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等。
3、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业务比赛。争取3年内有一批优质课获奖者和说课比赛获奖者走出通化县,走向通化市、吉林省。
4、每学年上交一篇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或案例等,每两年至少有一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2013年学年起实施)。
5、每年必须审报校级以上主题教研课题,积极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
(五)强化高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发展,打造学校品牌。
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代表学校学术最高发展水平,在未来三年内对45周岁以下的高级教师要专项培养,三年内争取每一学科都能涌现出一名以上县级名师,语数外大学科争取一名市级名师。
1、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必须结对培养青年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每学期开设研究课不得少于一节。
2、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带头作用。
3、每年有课题承担,并指导青年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4、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45周岁以下)必须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每年至少有一篇以上的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五、进度安排
1、启动阶段:一是召开动员大会,讨论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成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领导小组;二是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三是组织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年度专业发展计划。
2、组织实施阶段:一是按计划进行实践探索;二是每学年年末进行反思,写出阶段性总结;三是积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成果及时存入个人成长记录档案;四是领导小组每年进行一次集体评估和阶段性总结,监督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的执行情况。
3、总结验收阶段:一是接受教育局领导、专家检查验收;二是提交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工作总结。
六、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完善原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制度,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达成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2、经费保障。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组织保障。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业务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教研组长、集体备课组长为成员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教务处具体负责教师成长的管理、考核、实施、督促和评价。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以各教研组、年级组、集体备课组为基本单位,具体负责实施本组的教师发展规划,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
组 长 康春葆(校长)
副组长 靳玉刚(书记)闫静茹(业务副校长)
成 员 张连志(行政副校长)张继蕻(工会主席)夏长江(教务处主任)孙 辉(教务处副主任)孙百玲(政 教处主任)王雅惠(政教处副主任)董 凯(团委书记)许佳新(总务处主任)谷春海(总务处副主任)各教研组长、集体备课组长
4、专业支持。聘请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专家、名师,定期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开展咨询和指导工作。
2013年3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