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活动看板   |   教学研究   |   教学集锦   |   精彩课程   |   成果展示   |   活动论坛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通化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专题网 >> 活动看板 >> 正文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第五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化县教育局    点击数:767    更新时间:2012-5-16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

 

第5期 

通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五月七日

 

【理论篇】

“教教材”与“ 用教材教”之间

           徐世贵

目前在使用文本教材上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把教材神秘化、神圣化、教条化,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另一种是冷落淡化教材,随意脱离教材,或不经过筛选和处理,盲目收集课外资料,远离教材目标。这两种倾向都应该引起注意,它涉及到新课程提出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问题,所以听课评课自然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一、“用教材教”是一次观念上的重大改变

在中国广大教师比较重视教材、大纲、教参。他们认为教材是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原原本本地教好教材,也就是说教师普遍有教材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如中国向来就有教材迷信的传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教材都是“四书五经”,它是文化经典,是皇帝钦定的,学生只能读,不能疑。于是莘莘学子们便只能成天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忙着“代圣人立言”,这种做法能有多少好处?民国初年,我们不再以“四书五经”作为教材了,但是,教材崇拜,教材迷信的思想在好多人的潜意识中仍然存在。多少年来中国就是在“教教材”,教材被神秘化了,被绝对化了。

如何突破我国沿袭多少年下来的教材神圣化的束缚?近现代一些有志教育改革的专家学者曾做过很多努力,也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叶圣陶先生有一个经典的观点,“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他说:“语文教材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也就是说,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平常的,没有必要把它神圣化,对它顶礼膜拜。这一认识的意义在于,把学生从权威思想的笼罩下解救出来。

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大力宣传,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是一个开发者、利用者,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要重视开发课程资源,要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用活教材。特别是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并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使广大教师的教材观发生了一些变化,增强了课程意识。

二、教材离学生生活越近,发挥作用越好

注重本地的实际和学生实际,注重发挥教师个人的聪明才智,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材”实现用“教材教”的转化,这是课程观、教材观上的突破,一次重大飞跃,是教学上的一大进步。教材离学生生活越近发挥作用越好,恰当的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性使用教材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所学内容由远变近,由难变易,由抽象枯燥变生动有趣了,也能发挥教材的多功能性。北京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张思明深有体会的说:“我做教学建模已经有十几年历史了,最初是受到一本书的触动,当我把书中的案例讲完之后,心中隐约有一丝的不安与担忧,不知下面的例子那里去找,对以后的建模教育感到片刻的茫然。我决定自己主动去发现。当我带着问题的时候,我发觉自己身边充满了教学案例,从商场物品到广州白云宾馆的电梯;从小小复印店中的复印纸到苏州河上一座座不同的桥梁;从关沟中有绿颜色花到电影院的音响位置;从书店中书本的装订到火车上三角形钥匙;从植物的全息到飞机上的螺旋桨每一次都留给我们最好的问题。生活中是不缺少问题的,缺少的是发现。发现问题是一个过程,问题的设计是门科学,在经历了一个个不够严谨的问题设计之后,我深感到这也是一种积累,许多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获取感到比较奇怪,不知源自何处,事实上,只要走出书本的限制,用心就会发现身边有许多活生生的题。”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比较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一种理念。这种说法已有若干年了,目前许多人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各种作用,还有一些模糊。这里做一个比较归纳,以方便大家的分析和参考。

其实“教教材”与“用教材教”并不是非此即彼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重合交叉的地方。即“教教材”中有“用教材教”,“用教材教”中也有“教教材”只不过是以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罢了。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比较

教 教 材

用教材教

1、 唯教材为圣经过于迷信教材。

2、教材编什么就原原本本讲什么。

3、 重视固定结论和教材规定的任务传授,对教材比较负责化。

4、以书为本。

1、教材是重要课程资源,但不做唯一资源。

2、教材是“范本”和“依据”,资源可开发,教材可拓展、创造性使用。

3、教材是载体,通过教材实现三维目标。

4、以人为本。

1、 以教定学。

2、教师多采用讲授灌输为主,学生以记忆背诵为主。

1、 因学而教。

2、教师多采用教师引导指导(包括讲授)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3、注重师生、生生、教材与学生的互动。

1、学生获得的主要表现为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结论,是一种单一的线性教学。

2、 学生偏重知识,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学生。

3、精英选拔教育,容易牺牲大多数学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社会实践能力差。

1、 学生获得知识同时可获得潜能开发,方法领悟,智慧生成,情感陶冶。

2、面向大多数。

3、知识面宽,运用灵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强。

四、怎样体现创造性使用教材

(一)充分吃透文本教材

我们知道,课本(教材)都是前人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而且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以精选和编写的,是知识、文化、教育、教学发展到社会某一时期的精华结晶,它有知识的完备性、示范典型性、教育人的功能,所以教师使用教材的第一位是在课标的引领下认真吃透教材精神,任何随意冷落教材、脱离教材的做法其后果都是不可想象的。

(二)、超越文本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但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教材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载体。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它应是实施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由于文化基础、地域或编写者的水平等因素的局限,现实生活远比课本更为精彩和丰富。学生不可能一生中只学习课本这些知识,况且新编教材一般弹性较大,给老师留下了发展的空间,所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使用教材就在情理之中了。

所谓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某种开发,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重组、加工、包装的艺术处理的过程,以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课堂考查点

1、看对教材的选择和取舍。 (重难点把握与处理)

2、看对教材的浓缩与加工。 (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3、看对教材的调整与补充。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4、看教学中的设疑与兴趣。 (设疑激趣,引发思考)

5、看教材的呈现方式。     (化静为动,生动有趣)

 

    特级教师刘大伟在谈到备课的体验时说他有三步:第一步,“有它(教材)没我”;第二步,“有我有它”;第三步,“有我没它”。这正反映出他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经验。“有它没我”是指深刻理解文本教材。“有我有它”是指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之对学生的了解和文本教材加以对比和融合。“有我没它”就是指在充分理解文本教材基础上对文本教材消化吸收,增减、取舍、重组、加工。走出了教材,超越了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智慧来组织教学。

(三)、该教教材就要教好教材

    通过上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用教材教”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并且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但是,由于受师资、教学背景资料、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制约,现在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理想的教学目标,这就要从实际出发,分层次、分类别逐步实现。

有时“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区别不同的内容

对有些定评的经典教学内容,不一定要强行改造,与其东拉西扯

不如老老实实教好原本教材;而对于不适合本地区的学生或发现明显的薄弱之处的教学内容,教师就可大胆加以改造。

2、区别不同地区

马克思主义一个活的灵魂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新课程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材料基础上,覆盖知识面比较广,但实际在一些农村乡镇中小学,特别是村办小学,教师手中除了一本教科书、参考书以外什么都没有,而学生获得的图书资料也很少。所以“用教材教”更适合文化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对欠发达地区,能把教材教好可能就不错了,如果一味要他们“用教材教”反而会适得其反。

3、区别不同的教师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高一些。教师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对教学能力强、文化底蕴深的教师就可能要求“用教材教”,而对于一些文化知识底蕴差、教学能力低的教师,就不能要求过高,要给他们提高和适应的过程。与其让他们去改造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还不如让他们认认真真教好教材,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注意文本教材的规定性

一位教师在执教小学三年级“两步计算的问题”时,课才上到10分钟,一名优秀学生提出一个三步计算的问题,该教师大加赞赏并做出分析解答,由于拔高了教学要求,后三十分钟只讨论了三个三步计算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越搞越糊涂,课后我们用两步计算题对该班学生进行测试,合格率只有27%,这是舍本逐末。再如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也应该看到,不少课堂教学忽视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说长道短,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到的资料。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蹦蹦跳跳、热热闹闹,一节课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更有课堂辩论和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摆满汉全席似的“一盆盆一碟碟”往上端,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思考感受的时间不多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被挤掉了。

以上列举的事实提醒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或创造性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淡化教材。教材是课程主要资源,是教学主要依据,只有领悟新课标,领会编者意图,深入钻研教材,尊重和用好教材,才能根据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课程资源,补充活化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整体效益。

五、解放学生先要解放教师

创作性使用教材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中解放出来。但要解放学生,先要解放老师。在提倡“用教材教”创作性使用教材中,学校应该给教师创造宽松民主、和谐教学的空间。并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因为教师没有创造空间和必要的教学资料,创造性使用教材就是一句空话。

【经验篇】

发挥教材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贴近生活、自主学习、亲历探究、课程开放的四大优势,整套教科书努力贯彻“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把教科书的表现主体和使用主体都落实在学生身上,力争使教科书成为“学材”,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学材”优势,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

一、使用教材:要能走得进去,跳得出来

常言道:教无定法。备课时,首先要潜心研读教材,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对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再考虑以什么活动为载体去落实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根据现有教学条件,结合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材上的活动设计进行大胆的取舍和再创造,不要受教材束缚,把自己的教学行为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只要能落实教学目标的活动设计就要大胆采用,不要怀疑自己,唯书唯上,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机智运用到教学设计中来。

例如: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1、把食盐放到水里有什么变化?2、其他物体放到水里会怎样呢?3在水里不断加入食盐,有什么发现?以此顺序开展探究活动,既费时间又不利于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我在活动设计中,把前两项活动整合为一个探究活动:先分别观察描述不同物体放入水中后发生的现象,再对比实验现象的异同对物体进行分类,区分出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体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的物体。这样设计探究活动,学生既能进行充分的观察,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归纳、分类等思维加工活动,才会有对溶解现象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

二、设计实验:要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教材每一节课都设计了以小组合作探究形式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图文并茂,富有童趣,易于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旨在启发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提示开展探究活动或设计探究性实验。授课前,教师有必要对教材设计的活动内容进行“试验”,确定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充分估计其可行性,必要时要进行重新设计,以保证实验效果和活动质量。

例如,教材设计了一个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教材提供了红外线激光灯、水槽等材料,在实际教学中用此材料进行实验,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很不明显,而且容易造成光的折射现象,怎样保证实验成功呢?为此,我们换用不同材料反复操作,最后终于找到了可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把“水槽”换成“一次性透明茶杯或玻璃杯”,用“烟雾”替代“水”,把透明的杯子倒过来,收集卫生香产生的烟雾,再用红外线激光灯实验,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非常明显,而且不会造成光的折射现象,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再如,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实验活动,教材提供了易拉罐(剪掉底部)、蜡烛、纸屑等材料,在实际教学中用此材料进行实验,热空气上升,纸屑飞扬的现象很不明显,是材料本身存在问题?怎样保证实验成功呢?为此,我们换用不同材料反复操作,最后终于找到了可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把玻璃钟罩支在方木块上,把点燃的酒精棉球放入罩内,产生大量的热空气从罩口喷出,此时用纸槽向罩口洒纸屑,纸屑飞扬的现象非常明显,取得了理想的实验效果。教材在很多实验的设计上只是给我们了一个提示或者说是思路,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或模仿,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求得最佳实验效果。

三、组织探究:要追求真实,不要苛求顺当

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老师特别强调要引领孩子们“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例如,在《蒸发》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水蒸发时会吸热的实验: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上,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的变化。正常的实验结果是室温下棉纱中的水蒸发时温度计的液柱在不断下降,水蒸发会使温度下降。可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实验结果:①温度没有变化,②温度上升了,③温度下降了。这是怎么回事?怎么办?如果直接否认前两种结果继续进行后面的探究活动,这部分学生必然会对科学产生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我想:即使后面的活动不做,也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在课堂上,我对三种结果的出现不做任何暗示,告诉学生问题既然出现了,我们就应当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事实,重新实验。重新实验时,我对学生提出一点要求:记录好温度计变化的全过程。这是对原有观察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不仅要知道变化的结果,还要知道变化的过程,这样就更有利于对实验现象的发现。实验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结果:水蒸发时温度在下降。我还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1、室温太低,实验现象不明显;2、观察不细心,没有耐心地对温度变化的全过程进行观察;3、认读温度时出了错。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不要千篇一律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牢记一句话:年年岁岁教此课,岁岁年年法不同。注意每一节课的教学都要有新意,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因为不同的知识点要依据客观实际,采用不同的探究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老是一个腔调,一个模式,容易使探究走向形式化。

五、对待学生:要满怀关爱和期待

第斯多惠曾言,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探索,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设计赏以赞许的目光,对遇到困难的学生耐心点拨和引导,“我相信,你能行”足以激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学生时时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照顾和期待,始终对学习保持着充足的信心,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我们的课堂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学生的探究将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例如,教材中“让学生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缺乏恒心,观察记录往往是有头无尾。为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采用了“跟踪访问”、“以身示范”和“定期展评”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坚持中长期的探究活动。如在“观察月相”活动中,每三两天抽查一次学生的观察记录,提出改进建议,每隔一周展示一下学生的研究成果,我也把自己与学生同步进行的观察记录展示给学生,他们为教师的认真劲所折服,有了“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心,在月末的交流课上学生们说起自己的探究经历个个神采飞扬,如数家珍般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只有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使用教材,才能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实践篇】

口头作文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通化县实验小学  刘福贤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这是长期以来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有没有一条“便捷”之路,答案是否定的。但当我们重新审视作文训练方式时,就会发现我们忽视了作文训练的另一种有效形式——口头作文训练。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以说的训练带动写的训练,以说促写。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着眼于摆正说和写的关系,谈谈口头作文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搜集积累材料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因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积累。

1.书籍积累。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是口头作文的基础。为了让学生乐于积累,除了让学生在语文书中汲取营养外,还应该广泛阅读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信息储备。

2.电视、电脑积累。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时间有选择地看一些健康的、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定期布置一些开放式的课外作业,增加他们的知识量,学生说话时就会“胸有成竹”。

3、生活体验积累。培养学生学会捕捉自己的所见所闻,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在,关键是要善于捕捉它们。如:一年四季的景色、使用的家具、田间的庄稼、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二、口头作文训练的方式、方法

低年级

(1)、训练说出意思较明确的句子。主要从造句、对话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及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认识,较准确地用常用词语造通顺的句子。

(2)、训练说几句完整、意思连贯的话。主要从看图说话入手、培养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能较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3)、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口头表达热情与欲望。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并能将所听到的主要内容转化为用自己的语言习惯进行复述,使学生对表达感兴趣。

(4)、能简要地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主要是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能自信地对感兴趣的见闻发表看法。

中高年级

(一)讲述练习

(1)、结合课内阅读进行仿说、补说练习。典型的句段,引导学生进行仿说练习;抓课文空白处进行补说练习。

(2)、进行复述课文,概述课文,说读后感的练习。

(3)、讲故事,编故事。定期举办读书故事会,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深受教育的感人故事讲给同学听。

中年级重点进行听编童话故事的训练。组织学生听编童话,看图编童话,提供材料编童话,续说童话,最后到独立编童话。

(4)看新闻,说新闻。鼓励学生看新闻,留心周围的见闻,组织学生说新闻,能对新闻进行评论。

(二)讨论练习

(1)、开展辩论会。让学生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事先搜集资料,拟好提纲,然后在小组会上口头发表。

(2)开展读书交流会。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搜集专题,进行评说、欣赏。

(三)专题口头作文训练。

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范文,搜集材料,拟订提纲,然后在课堂上口述。要求学生的口述要有头有尾、条理清楚,强调语调、强调有感情的表达;同书面作文一样,每次口头作文都要求学生评议,指出其优缺点,最后进行书面表达。

三、 口头作文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制订不同单位时间的口头作文计划,体现多样性的训练方法。

2、要重视思维方式的指导,充分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提高学生迅速构思的能力。

3、口头作文到书面作文的中间过渡时机,应是在口头作文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然后实现由“口头”向“书面”的过渡,最终达到“写有内容,写有层次,文有中心,写有重点”。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技巧方面的培养,包括训练时的语音、语调、语态等方面的指导。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5、与听、读、写训练有机整合,提高训练的实效性。口头作文训练是说的训练、口语表达的训练,它与听、读、写的训练有机整合起来, 听了说,说了写,听了写,写了说; 读了说,说了写,读了写,写了说,更能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主题词:教教材    用教材教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邮箱:thxjyzlgln@126.com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 吉ICP备07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