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标准形式,是教学思想、教学原理、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诸因素的高度概括,是从整体上思考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和工具。教学模式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框架结构,建起了一
座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追求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目标,现代有效教学的实践及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或者几种教学模式的重复和组合,它需要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撑下展开富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所以,广大教师不应满足于被动接受各种现成的教学模式,而应学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主动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现在教育实际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对教学模式构建的步骤、方法等掌握得还不够深入,提出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模式的表述还是模式的内容构建上尚存在不够科学、严谨之处,在教学模式的提出上有时呈现随意性的特点,针对这些问题,对教师如何自主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一、掌握科学构建教学模式的原则
1、系统性与综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化的结果,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化组合的完整教学活动系统。
2、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建的,教学理论渗透到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制约和规范着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学模式不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以及使模式发挥效力的一系列操作策略,没有这些可操作性的要素就不称其为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3、科学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模式的内容、程序和评价体系等也应完备,但是除了强调教学模式要有这些科学完整的内容、形式之外,还必须强调教学模式应该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为具体的教与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帮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4、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旧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注重借鉴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新颖,功能更有效。
二、了解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成熟的教学模式一般应具备以下“六要素”。
1、模式名称
教学模式名称应清晰、具体、简练,能鲜明、概括地反映出该模式的特征或特色,而不宜太宽泛或者模棱两可。比如有位初中英语教师提出的“初中英语四环节五步教学模式”就显得清晰、具体。有位语文教师提出“定向---牵引---放开---收拢---延展五环节语文教学模式”,从模式的名称中反映出了学科、教学步骤等多种信息。
2、理论依据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同教学理论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如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布鲁纳的概念获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的分类理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没有教学理论指导的教学模式是不成熟的,教师在建构教学模式之前应该明确该模式的理论依据。
3、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立的,因此,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目标不同反映了不同教学模式的风格差异,因而构建教学模式必须首先定位教学目标。
4、操作程序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指教学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包括教学的阶段顺序、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交替运用的顺序等,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如:杜威的“做中学”,包括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等五个步骤,上海市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模式,包括读、议、练、讲四个程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只能是基本的、相对的,而不能是僵化的和一成不变的。
5、操作策略
操作策略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的最佳结合和最好方案,是为教师运用模式而简要提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即操作要领。要保证教学模式在执行时的可靠性,提出的要领必须是清晰的、确切的。
6、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评价的方法、标准等。由于各种教学模式在目标、操作程序、策略方法上各不相同,因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存在着差异,每种教学模式一般都应该具有适合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三、领会构建教学模式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总结归纳,反思提炼
历史上很多教学模式的提出大多是来源于教育家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与概括,所以优秀的学科教师应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的、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国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都是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例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语文教学模式,就是他几十年探索、研究、积累的结晶。还有魏书生的“定向----自学----答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模式等。
优秀教师除了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之外,还应善于学习和观摩一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活动。在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后,可以将这种经验、模式、方法移植本地、本学科使用。先了解某种模式,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模仿上课,再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模仿课的成败得失,进行再设计,要做到源于模仿高于模仿,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2、实践检验,完善设计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实践,一种教学模式是否成功有效,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评价等实践活动,从教学目标、教学结构程序、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教学模式设计,剔除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留其精华,把其中优秀的成分保留下来,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实践、认识、反馈、修正、补充、完善,这些都是提高所建构模式的信度和效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3、理论升华,形成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理论,必须从感性经验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在反复实践、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学科特点、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并形成文字材料。一般来说,理性升华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模式的命名 :教学模式的名称最好能反映该模式的特点,切忌名实不符或者没有实质性的内涵;(2)建构模式的理论依据:这是反映教学模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模式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必然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石之上的;(3)模式的内容、结构:一种新教学模式的提出,必须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否则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完备的教学模式;(4)典型案例:典型案例既是模式形成的基础,又是用以阐明教学模式的载体,而且还便于他人学习、运用,所以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应该有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案例支撑;(5)实践效果分析:这是对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的验证,也是教学模式发展完善、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在构建教学模式过程中,通过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可以为教学建立和提供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的教法和学法体系,使教师摆脱经验和个体感觉的束缚,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国家提出,新教师、师范学校毕业生必须熟悉三到四种教学模式,老教师至少要有七到八种教学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教学要素和不同的教学情况去重新组合,追求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因此,一名好教师,一名专家型教师必须掌握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必须研究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经验篇】
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解读
杜 郎 口 中 学
□“课改”代名词
一所偏居乡间,曾经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却因为课改,每天前来考察、取经者络绎不绝。尤其是今年春节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暴增到2000人每天,校园热闹非凡。这所学校就叫杜郎口,炙手可热的杜郎口因“改”而名扬天下,引发热议、刮起“旋风”。
杜郎口旋风的重要推手是《中国教师报》。自2006年3月22日,《中国教师报》以“八版联动”这种特殊的报道形式予以报道之后,杜郎口就吸引了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目光,随后,《中国教师报》又连续以大篇幅二访、三访杜郎口中学,并开辟专版在读者中展开“杜郎口大讨论”,从此杜郎口经验走出山东,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中国教师报》关于杜郎口的报道达32个整版篇幅文字。
除此外,《中国教师报》还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服务包括三项:第一,开办“课堂驾校”研修班;第二,走出去,提供“课堂诊断”上门服务;第三,“以课为媒”,组建中国名校共同体,旨在催生一批能够真正引领新课改驶向纵深的“新名校”,以此破局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课堂瓶颈和与之形成的发展制约。
“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目前,中国名校共同体已发展成横跨22个省市,由40家核心校、400家成员校组成的、较具影响力的一道亮丽的课改风景。他们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改的实施,与其说作出了较大贡献,不如说提供了一种行动姿势、一个方法思路、一种教育人原本应有的良知和责任。现在,40所核心校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其所在区域被省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所认定、被广大教育界同仁所认可的课改示范校,他们各自在发挥着课改影响和引领作用的同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名校”。一批如崔其升、赵丰平、杜金山、崔振喜这样的名校长伴随着所在学校的崛起,成为深受一线教育欢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名家。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名学生,《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经历,正是在践行着本报多年来的媒体价值观,展现着媒体与众不同的行走方式:为中国名校长的出现摇旗呐喊,为中国名师的成长鸣锣开道,为中国教育家的诞生斩荆披棘。这实在不是媒体姿态、格局高低的问题,而是媒体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
杜郎口经验的精髓,最主要的有三点:第一,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通俗地说就是让学习、进步和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第二,课堂教学要“有法可依”,这个所谓的“法”就是模式,模式既规范“教的方式”,也规范“学的行为”;第三,以学评教,围绕“学”构建教育教学评价系统。什么是好课?什么样的才是好教师?杜郎口这样解读:能让学生学会、会学的课才是好课。好的教师要从尊重差异出发,既要让学生学会、会学,还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这就是高效课堂课堂所追求的“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经验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
杜郎口经验不是僵硬、固化的经验,她是一直处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乃至生长的经验。杜郎口如今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教育先进单位,崔其升也荣获全国教育先进个人。杜郎口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代名词”。时代的必然又选择杜郎口肩负起“课改领军”的大任,现在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已习惯地尊称杜郎口是“我们的课改老师”!
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研究课改的“技术与操作”问题,探讨如何让理念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因而破解杜郎口就显得特别具有意义。
□“10+35”模式
杜郎口模式被一线教育称为“高效课堂模式”。也是中国名校共同体在“临帖实验”阶段推崇的课堂“帖子”。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10分钟用于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即目标任务呈现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即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挖掘,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快节奏”即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即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即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炼提升;“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有专家称杜郎口的课堂应属“展示课堂”,课堂强调人人展示、个个精彩,其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教师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杜郎口模式的教学特点,即以小组活动和学生自学为主要形式,落实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
杜郎口模式的价值体现在,给长期困扰教育教学的两大关系问题做了清晰的解读和定位,即在“教学关系”上是教服务于学;在“师生关系”上,是师服务于生,从而造就了充满生命活力、和谐高效的课堂,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厌学、课堂效益低下等常见问题,一举突破了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的桎梏,同时破译了教学如何实现面向全体、共同发展的问题。
昌 乐 二 中
□ 领跑高中领着“改”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课改就意味着要敢于否定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传统教学经验,像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他们难道只有勇气没有顾虑?
赵丰平回答说:“没顾虑是假的。但一味抓升学而‘饮鸩止渴’的应试教育,就好比‘带血的GTP’, 学生学得太累、教师教得太苦、升学的成本太大。尤其是那些不择手段就靠挖生源、抢名师堆砌起来的高升学率,对民族、国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我们宁可不要”,他说教育的良知驱使他在幡然醒悟之后决定课改,因为他坚信,好的教育一定不会因考试而改变,也一定不会在考试中败下阵来。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毕竟有名校的底蕴,一经上路便与众不同。他们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主动“放低”姿态和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等因课“结拜”,从此山东教育有了“课改三驾马车”这样的说法。
靠改出来的“271”高效课堂模式,再一次让昌乐二中成为同行注目的焦点,课改之后的二中升学率受到影响没有?在山东省尚未实行规范办学的2007年,昌乐二中迎来了50年办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升学辉煌。事实佐证了赵丰平的观点,也强力支持了他推行的课改。更有一大批学校从此铁心跟着二中搞课改,领跑学校成为领着改的学校。课改,让昌乐二中成为山东省更具教育魅力的学校,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他们这样评价说,昌乐二中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今天,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如果你再问高考考什么,他们会这样告诉你: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许多名校还在踌躇犹豫着是否需要改的时候,昌乐二中已开始着手研究高效之后怎么办、做什么了。
在昌乐二中假如你看到高一学生每周8节、高二每周6节、甚至连高三学生每周都安排4节阅读课时,你一定不要惊讶,这是他们的“海量阅读课程”。每逢周末,满校园里全是学生张贴的海报,“我的红学学术报告会”、“试论王熙凤的管理艺术”,在二中,很多学生都能独立举办自己的“学术”报告,有那么多本书“吃”进肚子里,什么大学考不上?
把孩子们从题海和时间里解放出来之后,昌乐二中相继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比如65公里远足拉练,比如西瓜大棚嫁接,比如每人掌握一门乐器,比如……二中因而被学生们誉为“诗意的校园”。
二中的“诗意”无处不在,“连空气中都飘荡着美和惬意”。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走进二中的校园,接近9000人的学校,一切都显得清清爽爽、井然有序。二中总给人一种气质甚至是气度。很多去过二中的人评价说,二中总有精气神在,让人感觉到阳光、活泼、向上。昌乐二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为全国五所管理示范学校之一。
□“271”模式
山东省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围绕给师生减负,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优化课堂结构流程,形成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昌乐二中立足课堂的实然目标,追求教育的应然目标。他们以为仅仅追求高效益仍然是短视行为,还必须注重课堂的生命内涵,交给学生一生“带的走”的东西,那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解读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回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71追求“动态”转化:即课堂上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
2.操作
“271”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对预习的要求: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30+5课上操作要求: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3.学习动车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
“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4.两案并举
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
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课前,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制导学案,并要在上课前,从小组里选拔出学力中等的学生“代表”进行培训,课中对“代表”进行“学情调查”和“达标验收”。课后教师要依照训练案对“代表”进行“计时”训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
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兖 州 一 中
□课变: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
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
如果说杜郎口解决的是“课上”高效的难题,那么兖州一中是在借鉴杜郎口的基础上,“踩着杜郎口的肩膀摘星星”,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高效的难题。
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号进课堂,通过独学(自学)、对学(对子间的合作)、群学(小组间合作探究),形成“!”,然后再通过展示交流把新生成的“?”号最终变成“。”号。
循环大课堂的基本教学原理是,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发实现拓展。循环大课堂的核心是“变被动为主动”,循环大课堂关注课堂“两率”,即降低精力流失率,增加高效学习率。
循环大课堂的价值在于,真正实现了课上、课下的两个高效,因而有人说,兖州一中把杜郎口的课改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中国教师报》曾以“课变”为题报道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从此兖州一中和杜郎口一样,被教育界广泛关注,现在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先生评价说: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的建构,是对集体授课制弊端的“矫正”;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彻底的课堂教学变革”,其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四个转变,一是“彻底”转变了教的方式;二是“彻底”转变了学的方法;三是“彻底”转变了评价方式;四是“彻底”转变了师生的发展方式。新华社以“师生换角色,课堂效率高”为题,报道了兖州一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
兖州一中的突出亮点是围绕着课堂改革所构建起来的“课改文化”。尤其是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和“主体”作用,他们不仅把学习权交给了学生,甚至连学校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学生,在兖州一中,谁的权利最大?答案是学生,因为这里的学生管老师,不仅管老师还管学校的各个处室领导甚至校长,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学管会——学生学校管理委员会。他们每周任命一个学生校长,每个学生校长再分别组阁,任命副校长、教务主任、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学管会还创办了自己的“机关媒体”,创意设计自己的活动等等。兖州一中真正做到了凡事由“学生自治”。
兖州一中现在已成为山东省教育厅命名的山东省素质教育50所联系校之一,山东省素质教育十大课题牵头校之一,是山东省课改示范高中,校长杜金山是省教育厅授予的十佳创新校长、“齐鲁名校长”,并多次入选中国教育创新人物候选。
□“循环大课堂”
1.描述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具体解读: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分六段”, 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2.两个前置
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其中的“三步六段”是课堂的组织形式,前35分钟的课堂展示内容是上节课的后10分钟加课下自主预习的成果,而预习的内容正是下节课将要展示的内容。循环大课堂的“展示+预习”与传统意义的一堂课“预习+交流”的分配恰好是倒置的。因而循环大课堂具有两大特点:问题前置、学习前置。
3.导学案
教师不讲,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
导学案是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学步车。
导学案的功能重在“导”、核心在“学”、而“案”是指教师课前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课堂教学互动方案。导学案一般要具有以下要素:学习目标、学习任务、重点难点、学法指导。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重在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导学案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导学案一般要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导学案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4.对教师的要求
循环大课堂要求教师首先要做“激励者”,教师要尽量可能多使用诸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激励性语言。
其次,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上,教师课堂上的语言要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第三,教师既要关注知识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成长,这些体现在课堂上即变成对学生表情、语音语调、形体动作的关注。
5.意义
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
循环大课堂的课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
□不让教师进课堂
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曾经引发过很大的争议,早在去年他们就规定:上课铃打响之后,严禁教师“进课堂”,是剑走偏锋还是制造噱头?教师不进课堂学生能学会吗,作为民办学校的新知是不是在玩火?
其实,三年前新知就曾遭遇过某些质疑。原本学校办得风生水起的,干嘛要数次跑到山东的杜郎口拜师取经?学就学呗,又干嘛旗帜鲜明地喊出来“学习就是照搬照抄”?
新知是中国名校共同体组建之后的第一所“实验校”。
课改初期,他们也像其他学杜郎口的学校那样,主张“批判地学”。可学了一阵子之后,就发现了问题,课堂一放就散,一收就死,无论怎样也无法像杜郎口那样,问题出在哪里呢?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徐翔校长再一次跑到了杜郎口,他终于醍醐灌顶,于是他有了“临帖”、“描红”的醒悟,他说“批判地学”其实是“破”, 没有临帖的“立”岂能有批判的破?
回校后,他开始一板一眼地组织教师们学杜郎口了,他提出“谁学得最像谁就是最好”, 他们连课堂形式都“杜郎口了”,学生六七人围坐在一起分组学习,教室的墙壁四面全是黑板,没有讲台讲桌,把课堂时空最大可能地还给学生,努力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果不其然,一段时间之后,连崔其升校长都说,新知太像杜郎口了!
可仅仅像杜郎口不行。曾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全国读书十大人物的徐翔,又发明了“新理论”了,他说新知的学习不光要临帖,还要“入帖”直至“破帖”。
所谓“破帖”,当然是破茧成蝶的生成。
一切学习都应是自学。于是,“特色自主学习模式”在新知诞生了。在这套模式里,自主是核心,而托起自主的是学生的自学和交流。然而随着“特色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主体”被唤醒了的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能动作用,这也无形中将教师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有个别教师的步子总比学生慢半拍,有意无意地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角色,他们渐渐成为“边缘人”。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个别教师渐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节奏,他们的知识半径笼罩不了学生的求知范围。怎么办?徐翔说,那就干脆一改到底,再“偏激”一次,完全把学习的权利和课堂时空还给学生——不准教师进课堂。
徐翔说,当年也有人指责崔校长“偏激”。可今天的课改,不是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正“从杜郎口出发”吗?
徐翔还说,不管是什么教育,只要开始尝试着去遵循本质和规律,那就一定会在路上“遭遇”杜郎口的。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遇见杜郎口,是不是也会碰上新知,因为新知秉承的是,“凡事从理解与爱出发”。理解与热爱学生,不正是课改的基点吗?
如今的新知已经成为连云港甚至是江苏省着名的课改名校了。民办校长徐翔“兼职”受聘担任灌南县教科所所长。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江苏灌南新知学校以学生“学”为本,创设了“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从提前一天将“学案”发放给学生,新知学校即开始了引导学生自学的过程。
徐翔介绍,新知把原属于学生的思维权利通过“自学”还给学生,是赋予“沉默的大多数”以本来就应该有的通过“交流”表达自我的权利。
“自学”,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的主要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校副校长徐辉介绍说,新知学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视其为走向终身学习能力的一项基本素质。
新知学校的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交流的。“交流”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新知重视“交流”,但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收获。
在新知,学习不仅指发生在课堂上,他们把学习延伸到校园。在新知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是学生们的激情表演和公开展示,间或学生们会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新知学校认为,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应植根于他对学习过程本身的体验和喜爱,以及作为一个明天的社会人的责任,而不是有所待于他者或某种外力。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
□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如果在全国选择三所最像杜郎口的学校,藏在皇家围场深处的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天卉中学应该算一所了。
进入他们的课堂,仿佛就置身于杜郎口中学,难怪河北省教育厅韩清林副厅长在考察了天卉的高效课堂改革后被“深深震撼”,他把天卉的课堂誉为“谱写了一首课堂高低起伏的交响乐”。他说,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学会了学习,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中乐、乐中学;教师在这种课堂中体会了自信,找到了教学的真谛;学校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韩厅长满怀激情地希望把这种模式在全省推广开。
与新知的徐翔校长一样,胡志民也是一个主张“学习即临帖”的校长。在创办学校之前,他教过几年书,后来辞职下海,然后倾其所有要创办一所理想的学校。他说搞企业注重产品生产标准,为什么教学却不注重流程呢?一开始,他就严格按照杜郎口模式组织临帖,强化课堂的操作技术。起初的阻力不小,没办法,他只能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他说咱是民办学校,办学的竞争力来自哪里?当然是要创办能让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如果学生不满意,“百姓”能满意吗?他因而说,“得学生者得天下”,课改就是赢得学生的最好策略。因为临帖的“不走样”,天卉中学的课改很快就显现出了成效,其在中考中,不仅一举在全县夺魁,而且有四门主要功课成绩竟然名列全承德市第一!
天卉一下轰动了。韩厅长就是怀着和大多数参观者同样的好奇走进天卉的,天卉慢慢有了“河北杜郎口”的美誉。胡校长渐渐有了名气,也常被全国各地的同行请去介绍经验。饮水思源,胡校长每到一地总要说,天卉是杜郎口的徒弟,是师法杜郎口的结果。正像大多数中国名校共同体学校那样,天卉也是因改而名,如今他们是围场县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所“特色学校”,是河北省首批民办明星初级中学,是承德市的教改典型学校和课改示范学校,也是《中国教师报》十大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之一。
“好教育不会因地域、种族、人群的不同而失去魅力”。现今,天卉中学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观学习,其临帖杜郎口,破帖形成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因其更具课程的变革意义,愈发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中国教师报》誉为“当代最先进的课改理念”。
学生这样评价:“这种新的课堂,让我感觉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了。过去怕上课,现在我怕下课。在这种课堂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现在只要放假一天,我就立刻想回学校。”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果,那么文化则是土壤、阳光、雨露。中国名校共同体的所有学校都十分注重文化建设。而“天卉文化”最突出的是他们独创“高效课堂班级文化巡展”。每到周五下午,整所学校就沸腾开了,学生们一般会以年级为单位,在操作上设下擂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班一个班地打擂。他们借助各种文艺手段,说学逗唱演,比的正是谁的班级文化更出彩。有了这样的土壤、阳光和雨露,我们还需要担心没有种子的发芽、花的娇艳、果之饱满吗?
□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大整合,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关联的知识上挂下联,以“大学科”予以围拢归整。
大迁移,即跨越学科、学期、学年的界限,实现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形成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
大贯通,即“弹钢琴”,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和规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消化”知识,再重新编排课程,把“营养”反刍给学生,然后经过学生“自主消化”,转化成能力和成果。
“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三型”,即高效课堂的“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六步”,分别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拓展,穿插巩固,当堂测验;“一论坛”即以论坛形式,在“三课”结束之后,以单元为总教学目标,采取滚动循环的手段,由教师“精讲点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作业”。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展示”成为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成为大单元模式的支撑。
大单元教学模式体现出高效、减负的特点,较为巧妙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既充分发挥了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规避了“任由学生自主”而导致的课堂无序、效益不好控制等现象,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学习状态等,实现了教育本质“向人”的回归。
辽宁沈阳立人学校
□立的首先是“人”
教育绝不可单纯以成绩论英雄,但立人学校在升学成绩上的“不讲理”却在沈阳市成为很多家长的“美谈”。这所学校的中考成绩竟然要超出县里平均分273分之多。
既然提到的是成绩,那当然则需要看清楚成绩得来的手段,如果是靠应试教育走极端的时间加汗水,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为代价当成“敲门砖”换来的高升学,则满分也应判为“零分”甚至负分。可立人教育的成绩单上的确有个“零”,只不过这个“零”是“零作业”。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的李锦韬理事长就生活在沈阳,老先生数次去立人考察,他这样说,立人的课堂处理好了三个度,一是活与实;二是动与静;三是收与放。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其实就纠结在这三对关系中,如果处理好了这三个度,课堂就走向了重生,教学就完成了救赎,教育就展现了魅力。
立人学校的高升学率其实就来自于李老所说的教育魅力。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相比,立人办学的高品位决定了他们不会只做“唯高分”的教育,他们的成功其实就来自于一直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他们不搞题海战术,是源自于他们一向认为,今天的基础教育应该“减肥”,基础知识不是不重要,而是哪些才真是支撑孩子一生发展有益的“基础”?立人首先立的是人,办教育就是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立人敢于实现“零作业”,是因为他们早就自信课上发挥了每一分钟的效能,用不着再“堤内损失堤外补”;他们其实都不是一切“唯高效”的教育,“唯高效”仍然是应试教育。董事长李志信说,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既要让课堂高效起来,更要关注情感、状态和发展,通俗点说就是:既要注重眼前,更要着眼于未来。
在中国名校共同体的40家核心校中,如果看管理,恐怕很少能有人超出昌乐二中和立人学校的。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精致有序,甚至地上连一片纸屑都少见。当然,立人最大的亮点还是在课堂上。他们秉承:教师相信每一名学生都有潜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针对当下争论不休的所谓课改之难,立人却显得游刃有余,他们说,课改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层次的彻底革命。这场革命,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前提,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为突破口,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为手段,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立人的课堂完成了“六个变身”,变教师“讲”为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思考,主动探究;变教“书”为教“学”,变灌输知识为指导学习方法;变集中精力批改作业为集中精力备课;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教师下海精选习题,学生上岸探究创新。
办学,尤其是课改,离开了“环境”的支持寸步难行。在这点上,立人可谓“得天独厚”。李董事长说,所谓“得天”其实得的是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特别重视和支持,而教育局又特别“独厚”于课改,对立人呵护有加、关怀备至。今年的全县教学现场会就指定放在立人召开,正是在这样“风调雨顺”的办学环境里,立人才得以抽芽吐绿,一路成长为名校的。
几年来,学校获得了“中国教育改革实验学校”、“中国教育质量管理示范基地”、“辽宁省民办中小学示范校”、“辽宁省民办教育优秀学校”、“辽宁省信誉优秀单位”、 “沈阳市民办教育优秀学校”、“沈阳市民办教育星级学校”、“沈阳市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沈阳市体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立人学校也被教育界同行誉为“辽沈大地上的杜郎口”。
□整体教学系统
1.核心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学生自我价值展示为动力,以教师的启发、引领、点拨为激活方式,以激励评价为手段,以整合教材形成知识导图为突破口,从呈现知识导图出发,到编制学习导图结束,实现“整体大循环”教学,构建“整体教学系统”,整体教学系统的特点是“整体整合”。
2.结构
整体教学系统包括“整体整合、两案呼应、两型四步”三大板块。
“整体教学”是“三加工”、“三导”循环式的教学过程。
一是教师加工知识导图,编制导学案,以图导案;
二是教师加工导学案,实施教学,以案导学;
三是学生加工学案,理解、应用、归纳总结,形成学习导图,以学导图。
3.整体整合
整体整合包括整合教材、整体呈现、整体组合、整体包干、整体验收五个方面。
整合教材:以现有教材为基础,参照其它版本的教材内容,关注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根据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情实际出发,打破原教材的结构,绘出学科、学期、单元、课节知识导图。按照两年半的教学时间,制定出学年、学期、单元和课节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进度,整合成新知识体系。要求是教师依据课标→整体把握教材→整合教材→形成新单元,绘制知识导图。
整体呈现:教师将知识整体以知识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拆卸,细致学习研究每个知识点。
整体组合: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进行整体组合,形成学习导图,与老师呈现的知识导图相互印证。
整体包干:明确教师“课题式”教学责任,实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系统的包干,实现教师的跨学年贯通式教学,培养了教师的研究兴趣,提升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整体验收:根据单元知识导图,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链,织成知识网。经过复习、训练、单元监测验收,试卷分析、总结、纠错、归纳,编制出单元知识导图。
4.导、学两案
如果将课堂教学视为一项工程,导学案就是实施这项工程的图纸。导学案中含有教师的“导案”和学生的“学案”。导案是教师的导学设计,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做到两案呼应,相互印证。
5.124模式
“1”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
“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
“自学课”就是让学生“自学”,即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带着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分为学习目标、自学问题和学习方法),进行有序的独学、对学、组学;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测评、小结达标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对知识初步感知、认识、记忆与理解,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升自学能力。“验收课”则是学生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展示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双基、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达标测评、训练验收,达成学习目标。老师们在设计训练题时,还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层次性和拓展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收获中都能获得提高。
“整体教学系统”课后还通过整体验收、整体评价与整体反思。当然124模式仍然是处在发展和变化中的模式,仍需要不断改进完善,从而获得“功”、“效”、“果”合一的整体教学功效。
江西武宁宁达中学
□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类似于“杜郎口旋风”,宁达中学的崛起被媒称之为“宁达现象”。
2008年5月7日《中国教师报》以“宁达中学的教育魅力——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题,从第1版至第3版,用近三个整版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武宁县宁达中学的办学经验。2009年3月25日,《中国教师报》再度以两大整版的篇幅报道宁达中学如何学习杜郎口经验“从临帖到破帖”,宁达因而有了江南杜郎口的美誉,每天各地来学校参观、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宁达到底是什么样的经验?宁达的经验是不是“二手货”?是杜郎口的“翻版”,还是对杜郎口经验“继承与生成”的持续性发展?
宁达办学之初时可以说是一只“丑小鸭”。尽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武宁县“庐山西海”湖畔,那时的他们被人戏称为一所“捡‘破烂’的学校”,可短短几年间,就一跃成为当地“学生转入率”最高、办学质量最好的学校,中考成绩连续七年蝉联武宁县23所初中学校第一名,普通高中录取率接近100%,重点高中升学率更是远远超过全县18.4%平均值,达到56.60%。
宁达的经验其实就是“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当年从教育系统“出逃”,挣了钱返乡的张项理校长发誓要创办一所“生长人性”的好学校。他说,教育的一切问题集中在课堂,当今教育患的恰是“课堂并发症”,不治愈课堂之病,教育就会病入膏肓。
抱着给教育治病悲天怜人的济世情怀,张项理校长开始了对大江南北名校的寻访,最终不出意料地选择了杜郎口。他的“名言”是,教育必须完成进化,既然要课改,绝不做拖着尾巴的“类人猿”。
他七下杜郎口,然后选择了与“共同体”结盟。从此,庐山脚下燃起高效课堂的火种。他和大多数共同体的校长达成一样的共识:要提高办学质量,就必须在“高效课堂”上做足文章,唯有“课堂”优质,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模式里“解救”出来,才能“把时间还给学生”。
正是围绕着这个“还”字,宁达先从尊重学生出发,在临帖杜郎口课堂技术的基础上,他们提出“把问题学生当成生病的孩子”这样的育人理念,他们想方设法激活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努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现在只要随意走进宁达中学的任何一间教室,都如同走进了人声鼎沸的“学习超市”。这里几乎就是杜郎口中学的“孪生”课堂。
学生们一会儿潮水般地聚拢起来,争先恐后地抢黑板;一会儿又“哗”一声散开,各自趴在课桌上埋头书写,静下来的教室里,骤然让刚刚还生龙活虎般的孩子们一下变得文文静静,有人锁眉沉思,有人低声交谈;不大一会儿,随着一声“号令”,学生们仿佛又变成了冲锋的战士,各不相让,手舞足蹈地辩论着。教室里像炸了营,声音传得很远。这就是宁达的课堂!
来观摩宁达课堂教学的人,会这样诗意地说:“氤氲着快乐,升腾着幸福。”这样的教育谁会不为之感动!
初二四班的吴倩倩同学说,上课当然要“抢”,抢问、抢说、抢答,也抢着帮助别人,学习可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要抢每个机会提高自己。
初一三班的卢宁芳说,课堂只有45分钟,不抢时间不就流失了。教研处副主任陈家发说,宁达课堂的“抢”字诀,一改传统课堂的低迷,现在在宁达,学生上课开小差的,注意力不专注上课打瞌睡、走神的几乎绝迹了。当然,因为低迷而导致的课堂低效也消失了。
刘小武老师说,“抢”改变了以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意识,也培养了学习能力,实实在在地转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赋予了课堂生命的活力。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1.理念
“自主”、“开放”是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课堂的关键词。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开放”,既指教学理念开放,也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开放,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思维活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模块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涵了三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也就是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评。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学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效率与质量就存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反馈测评阶段,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的。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实现对弱生的帮扶。
3.解读
一、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
二、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三、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四、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
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五、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六、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七、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做“捻针尖”。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河南郑州第102中学
□课改事件调查
今年两会期间,香港《文汇报》曾以《郑州102中学课改事件调查》为题大篇幅报道了102中学的课堂改革,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高度关注。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在莅临102中学听了他们的课之后,欣然挥毫题词:颠覆旧课堂、创造新教育。郭会长返京后,仍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又专门为102寄赠亲笔题词:扬弃旧课堂教师让出舞台收获惊喜教育回归导学,创造新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校园真成乐园。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主抓教学,这个对课改有着独到见解的学者官员,曾经在全市102经验推广会上毫不掩饰他的观点,他满怀激情地这样说: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瞌睡吗?学生还会厌学吗?学生还会逃学吗?
处在课改风口上的 102中学校长崔振喜倒是冷静,他这样说:我们的课未必是最好的,但我认为我们的课是富有生命力的。
崔校长的这句话在102得到了佐证,有位叫帖艳红的学生家长,曾经对102中学课改深怀顾虑。为了孩子,她决定去学校看课。刚开始感觉学生太自由了,也没教师讲课,当时让孩子转学的想法都有了。可每天坚持上下来,她竟然迷恋上了这样的课堂,成了102名副其实的“编外”学生,至今,几个月过去了,帖艳红风雨无阻陪着孩子上课,她现在谈起102来,竟然和她的“同学们”一样,有了深厚的母校情节。
102不仅赢得了像帖艳红这样的家长们的认同,也赢得《中国教师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热切的关注。
那么102是如何成为新闻的“富矿”的?他们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经验?
□班额大,如何改
据崔校长介绍,早在河南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施之前,郑州市教育局率先推进了课改,并支持102要勇于开展课改探索。尤其是随着102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两位“崔校长”的“联姻”,让102中学的课改真正驶向了快车道。
开始时,102中学也是复制杜郎口中学课堂模式的。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窥见出了问题,慢慢又从问题中理出了的新思路。高效课堂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开发的课堂需要满足学生对空间的要求。102中学是所城市学校,地处闹市,教室空间有限可班额却又较大,每个班足有70人,如果实施分组学习和交流展示,教室往往拥挤不堪。
班额过大如何实施课改?
崔校长说,课改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行动。有了“开放”的教育思想,未必一定要机械地模仿杜郎口中学的四面黑板。正是有了这样的思路,他才决定找一种东西取代黑板。这种东西就叫交互式电子白板。
他们巧借地处省会硬件条件优越的优势,把杜郎口模式的“预习展示、调节达标、教学探索”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来,从而“生成”了郑州市第102中学具有自主特色的“交互白板环境下的高效课堂”。
崔校长介绍说,这种交互式电子白板,充分发挥了计算机、投影、音响、实物展台和校园网络等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推进了新课程理念下新的课堂模式,师生的交互合作成为一种常态和现实。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远程互动成为现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实现。同时,“白板”的特殊功能让90后特有的信息素养成为课堂的优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学生把预习好的导学案及课堂展示的内容课前上传,上课时就不用忙着记笔记和在黑板上临时书写了,挤出的大量时间可以用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
据刘可平主任介绍,郑州102中学已经将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连通网络,每一节课后,包括老师的课件,学生的解答过程、修改过程,教师的讲解圈注等都可以储存下来,自动上传至校园网络,供老师、学生们调阅、反馈、总结、互动。
崔振喜校长说,学校参加了全国“十一五”重点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研究》课题的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就如同给开放式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郑州市第102中学已经成为名校,他们是郑州市示范性高中,国际夸美纽斯协会成员学校、教育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示范学校、教育部中小学艺术教育示范学校、中央电教馆“交互式电子白板”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示范学校、全国教育改革特色学校、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校。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1.理念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的核心是“道德与自主”,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价值是“安全和合作”,即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预习:课前预习、课堂预习和释疑;展示:组内的小展示与全班的大展示;调节:利用郑州市教育局“调节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达标:当堂学习的小结、检测、知识达标和正向评价。
2.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制是高效课堂的方向盘和路线图,102的导学案要满足“三化”,即层次化、多元化、人文化。
层次化是知识与问题的呈现要考虑学生的不同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享受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多元化是加入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与渗透,提升学校的学科整合能力,培训学生的交叉思维方式与习惯。人文化是把知识渗透人文背景和人文元素,让知识鲜活起来,特别是针对中等学生来讲效果十分明显。
3.机制
问题的即时性反馈与处理机制,学校针对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每周由备课组长把“问题”汇总至教科室进行整理分类,然后把梳理出的问题以小课题的方式分解到备课组,让教师在常规的教学活动时进行探讨研究,营造一个时时在教研、处处能教研、人人会教研的管理机制。
为把课改引向深入,学校还实施了“四步”措施:一是专家引领,依靠校内外的专家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引领和培训;二是学校不断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技能培训,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三是做好集体备课,在导学案的编制和设计上下功夫,备好课;四是上好年级的研讨课,学科组集中力量听课,指不足,定措施,帮助上课教师完善课堂设计。
4.问题即课题
102中学的小课题研究是他们课改中的亮点。用崔校长的话说,小课题是“做”出来的学问,行动才有收获。
崔校长受到苏霍姆林斯基一句话的启发,“要让教师感到幸福,就要尽可能把他们引领到研究上来”,可教师平时忙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哪有时间去做课题研究?于是,102中学的小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行动即研究,问题即课题。
小课题与大课题不同,小课题具有“小、快、活”的特点,立足“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全部课题都来源自鲜活的教育教学现场,具有指向性强、目的性明确等特点。小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让教师在由问题到课题的轮回中与教科研亲密接触,热情相拥,最终品味、享受教科研带来的幸福滋味。
5.评价
“课堂”变“学堂”:教师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题授课,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或就某一疑点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时,即时给予点拨。
“演员”变“导演”:教师由课堂上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转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
“一言堂”变成“百家鸣”。如今在102中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知识的生成和心灵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一言不发被动接受变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体验和感悟。
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
□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遥想当年,安徽18位农民偷偷摁下红手印的那张白纸,日后竟然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宣言书,名不见经传的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如今安徽又有了一处小岗村。他们同样悄无声息地策源课改,这个小岗村叫“铜都双语学校”,搞改革的人不叫沈浩了,叫盛国友。他的小岗村的名号,来自于他一门心思地搞课改。如果说当年沈浩偷搞承包选择的是坐牢和“冒死”,那今天盛校长选择的则是出格和“偏激”,他喊响的口号是:推翻旧课堂--经营新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盛校长的“小岗村”创办于2000年,拥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一千余名学生。在数年的创校历程中,铜都双语学校也曾遇到过众多民办教育难题,经历过“师资队伍建设和生源良莠不齐”双重困扰,面临过“外部形象推广与教育内涵构建”两难抉择。
怎么办?盛校长就像当年的沈浩,他说,沈浩当年是解放的小岗村民的生产力,那我们的“小岗”是否也应解放学生的学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于是,他们开始关上门来搞改革,他给他的改革确立了十六个字:立足校本,自主构建,经营课堂,内涵发展。而在具体的行动研究中,他们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构建并完善了一系列应对新课程背景、符合现代有效教学理念的校本科研体系,“三模五环六度”高效课堂模式因此诞生。
原创性、前瞻性、本土化的教学模式一经问世,旋即引发了巨大的效应。有人说,他们是安徽大地上的又一处“小岗”。如今的铜都双语学校,已经因其课改而成为全国名校,每天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人们评价说,铜都双语学校的课改,破解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性大”的难题,变“留人才”为“造人才”,使学校具有了师资自主再生能力;突破了民办学校“生源基础差”的瓶颈,变“选学生”为“育英才”,使学校具有了“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核心教育能力。
□五环大课堂
1.功能
实现了课堂空间的变革,铜都双语的课改为学生营造出一处具有能动性、自主性、生动性和谐的课堂文化场。
创编师生共用的导学稿,实现了“三个合一”:以导学稿为载体的“备”“研”合一、以导学稿为蓝图优化课堂的导学合一、以导学稿为依据查漏补缺的教辅合一。
建构“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全方位、多层次落实“教与学”、“师与生”日常行动规范,既有章可循,又创新求活;五环大课堂的开发与实施、文化的构筑与打造,为实现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和文化保障。
2.解构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三模五环六度”既保证课堂导学的紧张有序,又彰显出开放性课堂的生动活泼。学校高效课堂下新课堂空间的创设是对传统教学空间布局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五种课型重新定义具有丰富我国课程教学理论价值;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运行模式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学稿的实施体现出教与学过程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五环节导学质量预控,彰显了学校强烈的质量追求意识。
3.操作原则
操作时要求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即认知、情感、技能。
4.课程
“五环课程”由五类课堂模式来实施落实。
一是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材学习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二是以校本研习为主的研训课堂,着力从民主自治型班级管理、民主自主课堂管理两方面强化规则及程序的培训与落实,完成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提升;三是以个性发展为主的特色课堂,开设各类个性选修课,重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四是以学生心理,人格养成为主的行为养成课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建立完美的人格品质;五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堂,学校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从校园课堂向社会课堂的延伸。
【实践篇】
优化识字方法 提高识字效率
金斗中心校 历艳红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人教版教材识字的编排,遵循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学生识字的任务较重。而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打造高效识字课堂,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在识字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 充分发掘教材,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在教学中.首先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教材的编排注意 让儿童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拼音、认识汉字;通过连、涂、画、拼、摆等活动巩固识字,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大量采用“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说”“我会画” 等形式识字。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儿童的识字兴趣。例如,汉语拼音第11课中编排了一首儿歌,并配有一幅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教学中,我先范读激趣,让学生边看图边听笔者读儿歌:月儿弯弯挂蓝天,小溪弯弯出青山,大河弯弯流人海,街道弯弯到校园。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指导朗读,让学生用小手指着字跟我读,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圈一圈:拿出铅笔,在儿歌中找一找“弯”字圈出来。看一看一共圈出了几个“弯”字。然后连一连:请同学们找一找图中什么是弯弯的,用线把儿歌中的几个“弯”字分别与图中的月牙、小溪、大河、街道连起来,借助联想加深对字形的记忆。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从整体上认记了“弯”字。这样,字形轮廓和特征就与其意义自然联系在一起了。课堂中多采用图文结合、读演结合、识字与生活结合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2 采用多种方式,引导随机识字,提高学生识字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提高学生识字效率。例如,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一《一去二三里》时,我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
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随机识字,落实识字任务。如每组的“语文园地”中都设了一个“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如教学“语文园地一”,就可以让学生懂得并掌握“加偏旁”和“换偏旁”这两种识字方法。再如,“园地二”是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园地五”是反义词识字,“园地六”是通过加一笔、减一笔的趣味识字等等。我们帮助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在以后的识字过程中,学生们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从而使识字的效率大大提高。
3 贯穿阅读教学,体现阶段渐进,指导学生巩固识字
小学低年级识字任务较重,每课安排识字达十多个,学生识字量较大,而小学生遗忘又快,如何让学生多识字而不遗忘,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让生字多阶段复现,在复现中巩固识字。
(1 )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准字音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2)指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生字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四人围坐,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
(3) 教会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中有“画”这个字,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画竹叶. . ”的“画”和“一幅画”的“画”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知道前者指“动作”,后者指“图画”。再让学生说说谁会画什么?“画”字还可以组成哪些词?让学生理解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4)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4 从课堂到生活,拓宽识字环境,增大学生识字数量
(1)由课内到课外如《在家里》一课学完后,我让学生自己看看家里有哪些家具、家用电器和其他用品,说说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家长写上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教孩子读读认认.调动家长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识字,孩子在课余时间对照实物认字,孩子们在无意与有意之中就记住了这些字。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大街上,引导学生注意街道两边的招牌;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学生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请家长帮助摘录广告词;开展“家长伴我读书、读报、讲故事”活动等。这样不但巩固了识字,开阔了学生视野,而且增大了学生识字数量。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实施多种策略,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打造高效识字课堂,同时,开发学生课外的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主题词:教学模式 构建 解读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邮箱:thxjyzlgl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