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活动看板   |   教学研究   |   教学集锦   |   精彩课程   |   成果展示   |   活动论坛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通化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专题网 >> 活动看板 >> 正文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第十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5    更新时间:2012-9-29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

 

10 

通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九日

 

【理论篇】

 新的教育理念下,怎样进行数学教学设计

 罗云利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正确把握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部分是,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活动等等;其次,在真正理解新理念的基础上,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应用过程;对于教材中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如归纳法则(方法)、描述概念 (定义)、总结所学内容结构等),首选鼓励和激励策略,即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去给出答案;而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介绍规范的表述,而不宜要求学生都机械记忆规范的表述。再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所学知识的特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最后,根据课堂实际的实施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适时改进教学。同时,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初中数学创新设计要注意初中数学各个不同领域关注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的理念,将新的理念具体物化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而在课堂活动中物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数与代数领域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在数与代数领域进行初中数学创新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1、突出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代数模型的过程。

初中生的学习对象已由具体的数发展为抽象的数学符号,他们将研究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方程、不等式和函数。内容的呈现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回顾与反思”方式。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获得数学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和科学态度,而不是直接呈现解决问题的算法与结果。例如,在引入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时,可以采用类似下面这样具有实际背景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型。

1、一个长为10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梯子的顶端下滑1后,底端将水平滑动1吗?

2、对于重要的公式、法则和规律,教学设计的素材呈现方式应有利于学生探索和交流。

初中阶段出现的运算公式、法则比较多,它们的引出都应在尝试、猜测、推导之后加以总结,概括。教学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教学设计过程还应重视呈现那些针对数学规律进行探索,并用代数式表示规律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3、编排例题、习题时要注意设计一定数量的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例题和习题的配备数量和难度都要适当,可有层次区分,例如,分为基本题和选做题两类。例题要有良好的示范性,单纯地巩固法则、公式、算法的题目要精简,每节习题的题量要适当,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避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习题不只是单一的常规训练题,各部分都适宜编入一些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和探索规律的问题,以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代数式、方程、函数内容的编排适宜螺旋式推进。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变化,初中阶段的代数式、方程和函数内容可以在三年的教学设计中交叉编排,体现不断深化的过程,而不宜过于集中。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代数式、方程、函数的内容设计注意承上启下,多次反复,要注意过程性的和前后联系的内容的呈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对字母表示数、方程思想和函数思想的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刻画简单的具体问题,发展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

5、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重视使用计算器。

初中阶段应加强近似计算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近似计算以及近似的程度。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无理数常常用它的近似值来进行计算,因此,当教学设计中涉及实际问题的解是无理数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近似值来作出解答。

学生的口算,笔算在小学阶段已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进入初中阶段,数值计算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大,数的开方、近似计算、探求规律方面都较重视计算器的作用,计算器的乘方运算、开平方运算的操作方法在具体问题求解时进行介绍即可,不必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

6、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赋予教学设计一定的弹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所列出的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编写必须明确这些基本要求,不要随意拔高,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

例如,对整式的因式分解,由于对分式方程和二次方程的解法只要求讨论简单的情形,所以,对因式分解只要求掌握提公因式法和直接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两数和的平方公式)进行简单整式的因式分解,不要求过高的技巧,也不要求分组分解法和十字相乘法。

由于各学校以及学生个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教学设计应有弹性,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入一些选学内容,也可以编入一些特色的材料。不过,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最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7、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例如,正负数、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与方程及其解法有关的材料;函数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等。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1、素材的选取宜注意选择那些具有现实背景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同时有丰富的数学内涵的内容。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教学设计应尽量以现实世界中有关图形与空间的问题作为学习素材。例如,变换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长期以来人们所习惯的几何图形,而且包括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的二维、三维图形。充分选择和展现具有现实背景、能够体现变换思想的素材,将是这部分内容教学设计的重点。例如,在安排轴对称内容时,可以选择徽标、枫叶、雪花等现实的图案为研究对象,可以设计“利用简单的图案,选择不同的对称轴设计对称图案”等数学实践活动,也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作为素材。

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展现对称(二维图形的对称和三维图形的对称)给人的视觉上的美感,而且应当反映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例如,飞机、轮船的对称能使飞机、轮船在航行中保持平衡;建筑上的对称多半是为了美观,但有时也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和受力平衡的问题。)

2、内容的呈现要突出对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几何活动经验的积累。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包括对图形的观察、操作、归纳和类比等大量实践活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对图形美的感受,集合发现等都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获取,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得出猜想,最终形成命题并进行必要的论证,从而使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使他们体会定理的形成过程及证明的必要性和价值。图形与变换的内容包括用变换图形的性质,用变换认识、解释现实世界中有关现象,以及利用变换设计图案等过程。教学设计要充分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利用变换能够更好的认识图形和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积累运用变换的方法或者处理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

3、选择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呈现方式。

多彩的图形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素材。教学设计应该增加插图,做到图形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的文字说明和推理论证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与坐标表示的作用,使教学设计案例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

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多种多样。例如,在编写“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教学设计时,可以利用图形之间的相似关系,也可以利用坐标的方法。注重教学设计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4、重视数学史料的作用

几何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结合具体的定理介绍一些相关的数学史实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对几何发展过程的了解,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通过以下线索,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

⑴适时介绍欧几里得的《原本》,使学生初步感受几何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⑵穿插介绍勾股定理的几个着名证法(如欧几里得证法、赵爽证法等)及其有关的一些着名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

⑶简要介绍圆周率π的历史,使学生领略与π有关的方法、数值、公式、性质的历史内涵和现代价值(例如π值的精确计算已成为评价电脑性能的最佳方法之一)。

⑷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古希腊及中国的割圆术,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逼近思想以及数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内涵。

⑸作为数学欣赏,介绍尺规作图与集合的三大难题、黄金分割与斐波那契数列、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等专题,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领略数学问题、数学命题和顺序方法的美学价值。

5、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列出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处理变换内容时,不能照搬变换几何的理论,而是用变换的方法和思想处理图形问题,尽量体现变换的工具作用,而不是可以追求对变换性质的研究,尤其是不刻意追求对变换性质的严格证明。

关于几何证明的内容是围绕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而展开的,其中包括作为推理依据的几何概念和公理,以由此推出的一些结论(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及“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更关注定理本身和证明的基本过程。

“图形与坐标”的学习重点是对坐标的体会和简单应用,不要任意扩大范围和难度。例如,由已知顶点坐标求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是指在坐标系中用割补法处理图形。这样的处理形象直观,既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又体现出用坐标法求非常规图形面积的作用。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究图形之间的对称、平移和相似关系,主要运用点对称、点平移和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来帮助理解。

6、教学设计要有弹性,给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教学设计的编写要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学生在“空间与图形”内容方面的不同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图形与变换”部分,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教学设计可以选择不同的实例(例如,研究对称时,可以着名建筑物为对象,也可以生物学中的“左右对称、辐射对称为例),而且对内容的要求也要留有一定余地。

“图形与论证”部分,根据学生的发展可能性,教学设计可以采用选学内容的方式,引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有关图形的其他性质,并要求给出适当的证明,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力量。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某些环节引入计算机处理有关内容,例如,借助计算机可以探索图形的性质,可以做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旋转后的图形,可以利用坐标作图,可以从事图案的设计,可以展示就丰富多彩的几何图形等等,这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几何的兴趣和热情

 

【经验篇】

 

打开作文思路的三把金钥匙

通化县七中李松莲

 

本月练习的是命题作文,不少同学反映拿到作文题目,常常大脑中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不知如何立意。我认为,这是没有打开作文思路的原因所致。

其实,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审题立意关也就很自然地攻克了。立意完成了,写作的材料也就纷至沓来,如此又怎么会写不好作文呢?

审题立意的方法有很多,但我选择其中既容易掌握又非常有效的三种方法,我将之称为“打开作文思路的三把金钥匙”。下面就以本月作文“影子”为例,详细介绍这三把“金钥匙”。

(一)             第一把金钥匙——以问带想法

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实用,所以最先推荐给学生。“以问带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最常问的问题通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在作文行文中自问自答。

此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多角度的审视作文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以本次作文题目“影子”为例,围绕影子我们可以追问以下问题:1、谁的影子?2、什么样的影子。3、影子有什么用?等等。在追问中寻找一个比较好驾驭的问题就可以形成一篇好的作文了。

如范文一,作者就是运用以问带想法,她追问的问题是:谁的影子。而自问自答的答案分别是“父亲的影子、母亲的影子老师的影子,从而完成了一篇亲情浓浓的作文。

【范文一】影子  217  庞涵齐

每个人都有影子,不同时刻,影子的高矮也不一样,时而高时而矮。每一个影子所代表的含义也不同,时而快乐,时而忧伤……

在烛光下,有手比划的影子,有小曲,有小狗,孔雀……等等小动物;在校园里,看孩子的影子在做游戏、嬉戏、玩耍;在大街上,看行人的影子来去匆匆。也许,脸上也是着急的样子,生活的影子,就是我们所得到的回报,和我们的慧眼,好好观察身边人的影子,你会有所感悟。

父亲,你的影子如此高大。

当我们看行人的影子时,你是否也看过身边人的影子?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个子不高,消瘦、黝黑,前几年,父亲没有活干,每天待在家里,当了个十足的“宅男”。每天父亲都在厨房抽烟,看着远方的景色,不知心里在想什么,妈妈说,爸爸在家待着脾气不好,是因为没有人找他干活了。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爸爸是个十分要强的人,尽管快六十岁了,依旧工作,只是为了我这个不省心的二女儿有更好的条件。月夜,父亲依旧在厨房里抽烟,透过薄沙的窗帘,月光映照父亲的影子,如此高大、伟岸。

母亲,你的影子如此温暖。

如果父爱如山,那么母爱如海。当我夜晚放学,外面飘着鹅毛般大雪的时候,您已在校门口等候多时。当我成绩上升了几名、几分时,您会奖励我,您会亲我。当我一个礼拜不回家时,您会来学校看我,哭着对我诉说您对我的想念,父亲是不善表达的,正如父爱一样是默默的,让人在不知觉中恍然大悟,母亲是善良的,亦如母爱一样那么细腻。深夜,在灯光下您带着老花镜帮我缝裤子,灯光下母亲的影子如此温暖,映人心田。

老师,你的影子如此心酸。

晚上七点,已是老师在家跟家人在一起闲聊的时候,可路过办公室,办公室里的灯光一直亮着。清晨六点半,老师踏着照样走进了教学楼,影子拖的老长,好像在告诉我们,他很疲惫,灯光下,朝阳下老师的影子让人看了如此心酸而她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良心。

第二把金钥匙——添加语素法

这种方法也是非常实用的立意方法,添加语素法即在题目之前或之后添加谓语或定语,补出相关的句子成分来打开思路的方法。

以“影子”为例,我们可以添加定语,即成为:(诚信的)影子、(坚强的)影子、(想念的)影子等等,还可以添加动词谓语,即成为(怀念)影子、(回忆)影子、(寻找)影子等等。

如范文二,作者就是运用的添加语素法打开了作文的思路,形成了既有内涵又有文采的优秀考场作文。作者添加的是谓语动词,追寻影子,追寻了苏轼的影子、李娜的影子,是一篇立意较佳的作文。

【范文二】影子  217  于广莹

风吹起花瓣摇曳,沉醉浪漫于影子中散开,如若樱花,粉红着珍贵的痕迹。

正如汪国真所言:“你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奈秋风萧瑟时晚来风急。”微笑着,精彩着,那些记忆中的影子,似思念断了线,高飞的蓝天,浮动着心海的云朵。

追寻心灵的影子,那么温暖。

清秋的黄昏,残阳如雪,沧海如幕,只见苏轼驾一叶扁舟泛舟湖上,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赦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自己满腹才华,胸中有治国平天下的笔墨,此时,漫漫江水让他陷入沉思。许久,他醒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托遗响于悲观,不再耿耿于怀,一路上他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神奇秀丽和人生的美妙多彩,于是便有了乐游赤壁、醉饮山林和光照千秋的激昂文字。回望历史,苏轼那澄澈豁达的胸怀影射着乐观人生的光辉。一缕温暖的光影演绎着心灵的大乌。

追寻成熟的影子,那么感动。

绽放后的百合似微笑着的精灵,闪动的瞬间残留着记忆的芬芳。还记得初涉网坛的李娜,暴躁的脾气,嚣张的个性,浑身上下充满着狂妄、不羁。可在经历了一次次大喜大悲之中,岁月磨去了她尖利的棱角,李娜像一颗珍珠历经沧桑后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当她站在法网领奖台上时,当她激动地说着“感谢祖国”时,我们看到的她已不再是那个自命不凡的网坛小将,而是有成熟姿态的世界名将了。回首昨天,记忆风干了眼泪,落花拾起了芬芳,成熟的影子拴释着李娜法网成功独特的味道。一束感动的影子展现着成熟美好的姿态。

海子的影子,让我在悲叹中思考人生;史铁生的影子,让我在历练中懂得坚持;刘伟的影子,让我在奋斗中热爱生活;林书豪的影子,让我在生活中体味蜕变;英拉的影子,让我在进取中寻觅宽容与慈爱。

影子交错的人生,阅历沉浮在记忆的海洋深处,那些年的追逐,往事与希望一并跃动!

(三)第三把金钥匙——挖掘深意法

挖掘深意法就是挖掘题目的比喻义或者象征义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两种方法来说较难一些,但如果用得好可使文章立意既新颖又深刻,所以建议立意较浅的同学多练习这种方法。

继续以“影子”为例,我们可以尝试挖掘影子的深层含义,如影子可以比喻一个王朝,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方法影子可以象征一个人的品质等等。

如范文四就采用挖掘深意法,赋予了影子以比喻义,完成了一篇精彩又独特的考场作文。

【范文四】影子  二年十七班  赵鑫

他的身影太过伟岸,暗了一整个王朝,只能委身成为他的影子。

他的救世

岳飞戎马一生,将生死置之度外,杀敌无数,只为平息战乱,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救了一个国家,如此荣耀的一生,峥嵘的一生,应该以荣誉划上一个句号,可他偏偏遇到了多疑无能的皇帝,他的功高过主是一个帝王所不允许的,秦桧适时的站了出来,推了岳飞一把,于是他的一生也便扼死于屈辱之中。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他伟岸的身影依旧不倒,他身后的影子是一个腐朽的王朝。

他的抱负

屈原一生忠心耿耿,效忠于楚国。那时的他,还是被帝王重用的人才,他以为可以从此大展胸中伟略,以为可以为百姓带来福址,却不知仕途坎坷,官场黑暗,他成为了牺牲品。楚地多水,汨罗幽深,他的纵身一跃,成为了历史上最为失绝的背景,这一跃,也让世人记住了他的宁折不弯,他的背影绝决又悲怆,他身后的影子是一个腐败的王朝。

他的清高

李白一生随性不羁,他的月明,他的酒烈,他的离别苦,他的清高,深深地打成了唐朝烙印,他让美人磨墨,让权臣脱靴。然后一个转身,放逐于青天白鹿之中,他的不羁在当时的官场中格格不入,他心灰意冷,他要随性自得,他的身影清高不羁,他身后的影子是一个落魄的王朝。

他的救世,他的抱负,他的清高,他的身后的影子是一条漫长的历史,一种精神力量,一个人格的升华。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三把金钥匙并不是一定要单独使用,如果可以综合起来使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综合“以问带想法”和“添加语素法”,立意就可以组合成(谁的)(什么样的)影子,还可以组合成(需要)(谁的)影子,还可以组合成(怀念)(什么样)的影子等等。

如范文五就采用综合“以问带想法”和“添加语素法”,综合了三个层次,完成的作文非常精彩。

【范文五】影子二年十六班  王鑫鑫

我们需要的影子是什么?是日夜伴随着我们的尾巴;

我们需要的影子是什么?是我们一直追寻着的目标;

我们需要的影子是什么?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方向。

树叶对树根说,没有你的吮吸,就没有我的成长;果实对树叶说,没有你的供养,就没有我的鲜亮;树枝对树干说,没有你的支撑,我就失去了依傍;于是,我对影子说,如果没有你的陪伴与指引,我将无所事事。那么,我们需要的影子是什么?

我需要的影子是泰戈尔,骄傲而寂寞。

他的骄傲他明白,他知道有个人欢喜他的歌唱,他知道只因为他是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我要唱的歌,知道今天还没有唱出,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时间还未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花蕊还未开放,只有风从旁叹息走过。”这是泰戈尔的骄傲,而我们需要这种骄傲的影子。

我需要的影子是仓央嘉措,浪漫而凄凉。

“用多少美人和香草才能驯服一颗野心,马蹄敲打着地狱的屋顶,大量的手段和智谋都弃置于荒影;一些人被另一些人用旧了,也只能在酒色中辉煌的度日,唯独那个努力不幸的人,却依然幸运的一步一步死去,而空门内外,谁又是谁呢?一想到这些,春茵就一直绿到我的枕畔。”我们看得到他对玛吉阿米的深情;他的一曲《信徒》感动了众人。这是仓央嘉措的浪漫,我们需要的浪漫的影子。

我们需要的影子是乔布斯,创新而努力。

有人说是天妒英才,有人说是上帝让他休息,乔布斯离开了,万千人民在怀念,万千人民在悼念。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最大限度的发挥你的天赋、才能、技巧,把其他所有人甩在你后面,高标准严格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将会改变一切的细节上。变得卓越并不艰难,从现在开始,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做,你会发现生活将给你惊人的回报,这是乔布斯的努力,我们需要努力的影子。

我们需要影子是闵损的孝感动天,需要苏轼的坚强不屈,需要的是屈原的忠贞高洁,年少的我们,也需要着庄周的特立独行,徐志摩的浪漫才华,贝多芬的忧郁悲伤。

 

【实践篇】

引言:为了推进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校长听评课水平,教育局于九月十八日举行了为期四天的校长听评课活动,以下八位同志的评课材料质量比较高,他们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对作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了公证、中肯的评价。在这里将他们的评课材料展示给大家,供大家借鉴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授课内容:《秋天》

作课教师:张连杰

评课人:教师进修学校中教部主任赵金明

919,正是秋高稻熟之际,借着校长听评课的机会,我来到八中,听了一节赏心悦目的好课——张连杰老师执教的何其芳的名作《秋天》。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一课时。本单元选取的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秋天》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本诗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单谈谈听课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我的感受。

1.这是一堂简单的语文课。

说简单,是就环节设计而言。老师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听一听,听多媒体播放的歌曲《月满西楼》,这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情境和本文相反,很好的导入课文;读一读,是个分量很重的环节,有许多语老师不重视这个环节,其实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基础的环节,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这一节课有默读、有指读、有齐读、有听读、有品读,强调读的质量和过程。学生在琅琅的读书中整体感知了本诗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所编织的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读出丰富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在读中理解意境,增加文化品味,增强审美意识;议一议,重点放在了品味语言上,本文语言非常有特色,孩子们在圈点勾画中,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一写,老师示范性的用散文扩写了文章的一小章节,学生做了自己的练笔,语言流畅、优美,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效果很好。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扎实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说简单,还因为老师紧紧抓住了语文素养这个核心目标,在文字品味和欣赏上下功夫。剔除了很多干扰性的环节,孩子不用跟着老师眼花缭乱的思路疲于奔命,可以从容的静下心来读一点,想一点,更好地体现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主动学习的精神。

说简单,还是就表面而言,实际上,越简单的东西背后往往越复杂。这一节课里,我们能看到的是表达习惯的培养、动笔思考习惯的培养、诵读习惯的培养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语文素养的根本。语文课立足长远,不光盯死教学成绩,还要兼顾学生发展,才是真正的不简单之处。

2.这是一堂诗意的语文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我写过一篇文章《营造必要的乌托邦》,提倡语文教学要有责任让人们诗意的栖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地上。老师这一节课很好的体现了诗意这一特点。课前积累有诗,新课导入有诗,课后作业有诗,课文分析有诗,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文学作品好比一个蛋,煎炒烹炸由读者自己做自己品好了,可是我们有些个语老师啊,偏偏要去研究母鸡为什么要下蛋,为什么要下这样一个蛋?把语文这门原本充盈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学科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学生硬着头皮啃,教师撑着面子讲,结果,一篇好端端的滴得出水的美文被肢解、烘焙成筋筋条条的所谓“范文”,而理应张扬个性的写作也成了教师照本出题、学生依样仿作的“程式”。如果说诗意是鲜花,这样的课堂就是开不出鲜花的羊圈。诗意的解读,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缤纷与自然,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博大与精深。

3.这是一节智慧的语文课。

如果说简单是为了务实,诗意是为了弄虚,那么智慧就是为了求新。这一节课智慧的亮点有两三处,一处是关于《一剪梅》和《秋天》的比照,是一种逆反思维训练,老师没用过多的讲解,两种意境自然呈现出来,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第二处是关于“青鳊鱼似的乌桕树叶子的影子”这一比喻的工与拙的讨论,到底有没有捕到鱼?作者是不是真的关注捕鱼的结果?允许孩子带着疑问出课堂。第三处是对“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这一诗句的理解,当然这一处,老师有稍许武断的嫌疑,但并不影响孩子自己的理解,因为当那个女生回答少女思恋这一答案时并没有得到其它同学广泛的认同。阅读是一种智慧,语文学习更是一种智慧体验。我觉得语老师的主导作用还可以弱化一些,再弱化一些。还阅读以完整,还鉴赏以自由,还写作以个性。模糊与精确结合,开放与严谨并举,在智慧的学习中,让哲思与遐想齐飞,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中实现语文理趣的回归。

4.这是一节个性的语文课。

老师达到一定境界后要有一片名师范儿,就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老师文字素养很高,语文学养深厚,讲起课来不温不火,不慌不忙,偶尔秀一下口头作文,往往有清风拂面,细雨润花之感。有几位校长说有范读就好了,再有点激情就好了,当然说得有道理,我觉得有时为了帮助老师形成自己的特点时不妨扬长避短,如老师自己知道朗读非自己所长,特意选取了多媒体范读,这也是个办法嘛,我们不要把千万个不同的老师搞成一个样子,一个模式,那太糟了。

从我教书的时候起,全国就都在搞教改,十几年,有进步但没有突出成效。世纪初,又进行课改,又是十几年,结论现在还不敢说。钱老说:“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呢?”这一问,应该先问一问我们的校长,教育的根本在教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老师呢?模式化的体制、模式化的管理、模式化的办学方式,很难长出个性化的苗子,不是吗?学校要有树立自己的名师和大师的眼光和胸怀,人力和物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

二、我的思考。

1、关于合作学习的思考。

第一、合作学习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席卷而来,优势正逐渐显现。但对语文教学而言,要理性对待。语文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比如内省的东西多,自主学习的氛围好,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形式的东西大于内容的东西。

第二、合作学习的根本在于小组建设。小组要有内部的机制,要加强培训。

第三、合作学习的组织在于科学。今年五月我听了二密中学王今铭老师的一节《竹影》,她是用了切块拼接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两次合作八个问题,双基落实非常扎实的,通化市的名师张华老师和我一起听的课,给以了很高的评价。从表面上看老师在合作学习中是轻松的,但从导学设计上则比这种空泛的讲要付出更多的科学的设计和理论的学习。

2、关于课堂深度的思考。

第一、教材的处理,要因教师、学生等各种因素而发生变化。但是反对在浅层次上重复的教学,我一直非常赞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论,那就是大容量、快节奏、高难度的原则。这是和新课程标准提法有相悖的地方,但是应该意识到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他不应该也不能影响课堂的深度设计。

第二、语文课有它的独特的人文性特点,人文是艺术而不是技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解读。比如说,牧羊女究竟有没有爱情的指向,应该处理的再虚一点,给孩子以想象的空间。再如,“青鳊鱼似的乌桕树叶子的影子”这一比喻的实意,这个实意其实不用过度说明,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比喻的工与拙,借以培养孩子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这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第三、提倡我们的课堂在某个环节里要静一静。要让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质疑。

第四、对于一些没有“人文味”的问题,怎么样加以看待。要既不要影响课堂的教学思路,又不要影响孩子的多元解读,这种尺度的把握全在老师的匠心。

3、关于以文代诗的思考。

语文教学要追求汉语言的精炼、含蓄。赵谦翔老师提倡要三精牌作业:即精炼、精美、精深。孔子也说:“不学诗,无以言”,“质胜于文则野”。这都是坚守文字、文学、文化这一根本的要求。语老师应该提倡读诗、赏诗和写诗,反对粗俗、粗率和粗鄙的东西。古人对孩子的作业要求很高,一是指物作诗、二是拈韵作诗,对孩子诗化的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文校长说作业的布置要完整,我说层次化还要更高一些,带着一定难度来完成作业,孩子会有成就感,发展得也就更快一些。

三、我的体会。

1、带着陌生进课堂。忘却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从一个家长的角度和从历史的、政治的、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课堂的得与失。

2、带着欣赏评教师。第一,教师是独立的,你不能把你的东西强加给他;第二,老师是独特的,有他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价值取向。要善于发现他的长处,帮助他扬长避短。第三,教师是发展的,不能因为一节课和几节课就给以一个定性的评价。要经常带着发展观来听课。

3、带着关注看学生。看学生就看他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了诗能不能用诗写一段文字;学了诗的写法会不会用此方法来鉴赏一段文字,这就是实践能力。学了新课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能不能应用到新的领域去,这就是创新精神。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教育家肖川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向完美的路迈进。”通过这样一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么多的启示更新的去认识语文,去认识课堂,去认识教育。

 

 

授课内容:《认识圆》

作课教师:实验小学  古秀

评课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丁兆华

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它基于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直线平面图形认识之上,又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认识圆》这节课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圆面积计算的基础。

老师的这节课,从整体来看,教学环节设计合理,选用的教学方法符合修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程改革以来比较倡导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中这些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落实。比如学生通过“摸圆—画圆—剪圆”这样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对圆的认识有了深刻的体验。而在学习“圆各部分关系”这一内容时,教师则设计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探究活动,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后,对知识形成的体验是深刻的。“圆各部分名称”这一内容的学习,教师又是让学生看书自学完成,方法的设计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尤其是在自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笔画一画重点内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又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这一个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让我们深切的体验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学生不是在机械的“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进行“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感悟了数学思想,如抽象、概括、推理等。积累了活动经验,如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认识相关的知识,得出相应的结论,而且积累了如何去探索、发现,如何去研究的经验等。数学课程标准修改后将“双基”改为了“四基”,进一步说明了这四个方面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通过设计科学、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来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知识有很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小学数学,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学中教师很好的抓住了这一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消除了数学学习的枯燥感和陌生感。例如,课的引入部分,教师分别出示了6张孩子们常见的美丽的图片,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的同时,也发现了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圆。这样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还有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圆?”和习题中设计的“哪种游戏方法最公平?”等等。又体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落实情感态度目标有机的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本节课通过教师有效教学方法的设计,使学生始终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每一次探究活动结束,学生都会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新的认识,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有一句话说得好“很多事情不是因为难做而失去了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了信心才觉得难做。”因此,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另外,在课的结束环节教师介绍的两千多年前墨子对圆的认识,也会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进行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在这节课中,教师能够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来进行教学,例如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圆心决定了圆的位置,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这一内容在教材上是没有体现的,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将知识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关注了知识的延伸点,如向学生介绍了墨子对圆的认识,“圆,一中同长也”,进一步彰显了圆的文化内涵。《周髀算经》中对圆也有阐述“圆出于方,方出于矩”,说出了最初得到圆是通过对正方形的不断切割。这也可以作为知识的一个延伸点,课后让学生动手试一试。

5、能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要处理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或根本达不到的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合理的使用”也就是非常有必要使用。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圆的半径、直径有无数条,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非常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以上五点是本节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的值得借鉴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提出一节好课要具备“五实”,其中的一点就是真实。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下面就这节课提出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1)在认识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只设计了将圆同直线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是否还可以设计把圆与球进行比较的内容,这样就会把圆是曲线的、封闭的、平面的这些特点的揭示得更加彻底。

2)在教学“圆是封闭图形”这一特点时,教师设计的是让学生通过剪圆来体验,但是仅靠这一个体验活动并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认识,还可以设计一个没有封闭好的“圆”,让学生进一步判断这是不是圆,从而对圆是封闭图形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1)注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避免学生对过分重复的学习方法产生倦怠,让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认识什么是半径和直径时,教师都采用的是让学生看书自学后,指学生说明对两个概念的理解。这里可以采取一些变化,表述完什么是半径后,在说明什么是直径时,可以出示圆中几条不同的线段,让学生判断那条是直径并说明理由,学生如果能够说清楚,就说明他已经把看书学习的知识内化理解了。同时这样的思辨练习也可以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发展。再比如,学习用圆规画圆这一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设定任务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而不必再看书自学。

2)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给予关注。

陶行知先生曾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新修改的《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能”改为了“四能”,即“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能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缺少留给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或是让学生大胆质疑的环节设计。

3)小组的合作交流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进行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合作交流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布置了学习任务,不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马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时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任务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尤其是学困生,那么势必造成了交流中学优生唱独角戏,学困生充当听众或人云亦云,学习中就不会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长此以往甚至会形成两极分化。而学优生的一些想法也有可能是不完善的,这样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以上是对老师《认识圆》一课教学的粗浅认识,课堂教学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很好的把握《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轨道。

 

 

授课内容:七年级语文课《秋天》

作课教师:第八中学  张连杰 

评课人:大都岭学校校长周明文

 

今天听了老师一节语文课,这是一篇诗歌教学,诗歌教学枯燥难讲,但老师把握得很好,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学习。

1、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节确定了4个学习目标,目标具体、适宜,且每个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2、从教材的处理看,教师以指导朗读(形式多样)为落脚点和突破点,并指导学生概括每节诗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揣摩品味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难易适当,松弛有度,各层次学生都有收获。

3、从教学程序看,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导入巧妙自然,同时也让人感受到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教师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当堂批改,讲实效。听、说、读、写相结合,过渡自然,环节紧凑。

4、从教学方法看,整个课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方法灵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的使用熟练,制作有艺术性。

5、从学法指导看,整个课堂教师注重学法指导,从开始让学生描述歌词大意,教师给出提示性词语,到教师范写诗歌的情境,再到概括每节诗的小标题,教师始终教给学生方法,这正是我们老师现在教学中亟待学习改进的方面。

这节课是一节成功的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认为以下两方面需要改进:

1、教师的语言还缺少些激情。尤其是语文老师更需要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更能使知识表达准确,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每科教师都要练好语言功。

2、问题的出示要尽可能以视觉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且要完整。教师在让学生描述诗的情境时,问题没有用呈现给学生眼前,而是口述练习要求,这样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中等偏下的学生记住有难度,另外,由于学生自己没读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只供借鉴和参考。

 

授课内容:《有理数混合运算》

作课教师:通化县东宝中学郭鑫

评课人:通化县东宝中学校长康春葆

 

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评议本节课:

一、从教学时间分配看教学效果。

从组织教学到复习提问共2分钟,提问3人次,讲授新课26分钟,随机提问45人次,巩固练习16分钟,提问9人次,小结1分钟。课堂教学各环节时间分配合理。提问人均1次。基本做到问题不重复,纠错准确,指点恰到好处且有效。

二、从教学过程看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训练掌握运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观察、运算、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克服学习难点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我个人感觉,郭鑫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方针,能够做到“精讲多练”,在练中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和运算的能力。本节课,通过学生统一训练和到黑板上训练等形式,老师在学生中巡查发现学生正确率在50%左右时,能及时纠错,重新归纳总结运算法则,进行二次训练,指导学生“先观察,再动笔”,教学过程严谨,各环节紧凑合理,教学效果很好。课堂小结言简意赅。

三、从教学方式看教学效果。

    适时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及时评价给小组加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的学习氛围较好,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了课堂效率,训练容量较大。效果很好。

四、本人对该课的个人观点及建议:

1、教师的课堂教学语速较快,坐在后边的同学可能听不清,影

响教学效果,建议语速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均等享受到课堂教学效果。

2、激励性语言不够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多使用鼓励性语言,使

其加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应注意加强指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意识,如,本课的难点数字排列规律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树立“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理念,善于总结,在归纳中找出规律,在演绎中使用规律。

4、建议教师在学习方法指导上能有自己的特色,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以上是本人不成熟的观点,有不当之处请斧正。

 

授课内容:《农业的变化真大》

作课教师:实验小学于双燕

评课人:实验小学校长孙凤梅

 

于双燕老师整个教学过程合理地关注了学生的学情和年段特点,较充分地贯彻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课前的预设是科学的,所以,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依据学情,吃准“年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是克服繁琐分析内容的弊端,把识字、学词和读懂课文紧密结合。其次,老师在把握年段目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学情实际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定位在知识与能力上,更多的表现为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升华。

二、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教学思路清晰

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老师以读为主线,采用板块结构,巧妙地将指导读书、理解词语、阅读感悟融为一体。

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以读代讲的学习方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老师的朗读指导扎实有效。

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读书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一遍又一遍地与文本交流。这种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正是低年级阶段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有力措施。

三、指导学习,学用结合,有效渗透学习策略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并在读书、学词的过程中内化方法,进而形成学习的能力,是这节课的又一特色。

比如理解“兴致勃勃”这个词语,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结合语境学生初步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出示几个情境图运用这个词语,学用结合,不仅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学会了运用。再比如,理解“无土栽培”这个词语,老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无土栽培,在理解“溶解 ”这个词,老师做了让白糖溶解于水的实验,这些方法理解词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课教学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语言积累。在第23自然段的教学时,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语境填空,造句子等方式积累了“兴致勃勃”、“引人注目”、“百花盛开”这些词语。用 “因为……所以 ……”这个关联词语连接句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进行了口语表达训练,还达到读说结合,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由此看来,老师课堂教学的策略导向正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交给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学会积累、运用语言,为中高年级独立学习打下基础。

存在的不足:

1、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但教师有时因为着急代替学生说话,抢学生话说,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准确地说出自己的理解,看法。

2、“杂交水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很难理解是什么,教师问学生“杂交水稻”是什么?学生肯定不知道,因此这个问题问得没有价值,教师在解释什么是杂交水稻时,也是说的专业术语,学生也很难理解,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浅显易懂地让学生明白应再思考。

 

 

授课内容:《桂花雨》

作课教师:快大茂镇中心校孙乐梅

评课人:快大茂镇中心校校长 刘洁

 

今天我校青年教师孙乐梅为大家展示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桂花雨》,下面就这节课来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桂花雨》一课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家乡亲人和童年时代的美好眷恋。孙乐梅老师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以桂花雨为主线,首先让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然后围绕着这几个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去读、品、说、议直至拓展等,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及写作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二、注重了读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这节课中,教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任务。在教学中,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了默读、浏览、有感情地朗读等训练,而每一种读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在教学的最开始让学生“轻声快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在默读课文时让学生“画出有关的词句,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另外,强调了高年段“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以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抓住重点词重点语句体会内容的方法等。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能够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再把自己的感悟融在朗读中表现出来。如在读“摇桂花这部分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抓住 感受“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快乐,然后再引导“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的情绪,突出“喊 ”的高涨。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这时候你也在树下,也在这美丽的桂花雨中,你会感到怎样呢?”从同学的不同感受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有的快乐,有的陶醉等,最后再配上音乐让学生美美地读出摇桂花的快乐,学生们读得真的很美、很美。

同时我还想说的是在今天的学生的朗读中我们听到了从内心发出的感受,没有装腔做调的语气,这是教师平时训练的结果。更体现了新课标中强调的“朗读应注意考察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防止矫情做作。”

三、注重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这节课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这一理念的体现。如:“ 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这两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摇桂花的快乐,感受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体会母亲及作者的的思乡情。更使学生养成了读中感悟,读中质疑,读中合作,读中收获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还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们的表达积极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四、注意培养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学生的回答拥有他们各自的特色和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感受,他们的回答里融着他们自己的世界,是我们大人想象不出来的。这样的坚持训练,会使学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五、注重语文学习内容的拓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大语文观强调 :教师要以课文为根本出发点,想方设法,寻求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从而寻找到知识的新的生长点,构建起比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认为孙乐梅老师灵活地借助教材为学生开辟了拓展学习的空间。如在学完课文后又出示了作者琦君在她的另一部作品《烟愁》里面的一段话,让学生去感悟琦君是个怎样的人,去说自己童年的人和事; 交流有关思念家乡的文章和诗词;欣赏诗歌《无言的乡恋》;同时推荐课外有关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的的课外阅读——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使学生能够从课内跳到课外,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拓展知识的习惯、提高了对文本感悟的能力。

 

授课内容:八年级语文《背影》

作课教师:东宝中学丁岩

评课人:三棵榆树镇中学校长刘玉峰

非常高兴参加全县校长听评课活动。今天来到东宝基地,听了东宝中学丁岩老师的一节语文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实在的说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和丁老师交流一下我听课的感受。

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上的是《背影》的第二课时,是一节讲读课文的阅读教学。总的来讲上得非常成功,教法清晰,学法指导有序,重难点确定和解决都到位,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我给打了97分的高分。优点如下:

1、能够运用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授课。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播者和帮助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本节课丁岩老师教师角色把握非常准确,整节课教师都是在引导、点播、帮助学生学习。通过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表演等来完成学习任务。

2、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教学结构紧密而有序。本节课丁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从“整体——部分——整体”来指导学生学习的。使用的语言是“整体感知、部分理解和总的感受”。在具体教学时,丁老师首先通过一个提问——“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并划下来,最后整理归纳为四个短语并板书: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忆背影。其次再让学生熟读课文,看看这四部分那个是详写,那个是略写。这样引导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学生从整体上知道了文章写了什么和是怎么写的。

3、在学法指导上采用的是“导——思——点——练”来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整堂教学教师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和分析课文,有导、有思、有点播、有练习。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动脑、动口和动手学习。

4、教师能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和一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本组教材的5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有写母爱的、有写父爱的。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用动作、语言、肖像描写人物,要写出感情。《背影》教学的重难点是学习文章的细致描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父爱。丁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抓住了动作、语言和外貌描写,通过找这些描写,采用对比阅读、形象阅读、品读乐闻让学生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5、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渗透人文教育,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在具体教学时,丁老师使用“体会、挖掘、欣赏”等词语让学生体会父爱,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在教学的最后安排了4个感情的画面,让学生体会、体验画面中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写下来。这样教学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而且渗透了德育。

6、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增添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几点建议,美中不足有以下3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现的不够理想。可能是由于在电教室上课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没有看到。新课标倡导的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本节课有的学生多则提问七八次,而有的一次未提。

2、板书设计不够规范,有些语言不够规范。如:“给我解释”等。

3、语文教学应该多读,本节课读的少些,应该让学生多读,可以使用“朗读、诵读、品读、熟读、默读“等来指导学生学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老师的《背影》第二课时教学是成功。

 

授课内容:八年级语文《背影》

作课教师:东宝中学丁岩

评课人:通化县富江乡学校校长 耿海平

一、对教材《背影》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都是叙事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但表现却都是人间至情,朱自清的背影,又是极致中的精品。课文突出刻画了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深沉的父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传递着动的情感。

    二、评教者的教学目标

    1、当今社会的现实:父母之爱如滔滔江水,或是浩瀚大海不过分,而子女对父母呢?爱如涓涓细流,甚至是断断续续的溪流,可悲可叹。教者能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呼唤孩子的灵魂和良知,情感、态度、目标极为准确: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对丁岩老师情感目标的确立,并把这一目标贯穿整个课堂的做法,真是佩服得不得了。

    2、教者根据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能力目标,在阅读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和赏析在语言环境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

    3、教者关注学生的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把主体放至于学生,抓《背影》这一要点,做到了整体把握课文,研究课文特色,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开放性。

    三、评教法

    能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欣赏体味—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从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主动的语文课堂。丁岩老师虽然只有几年的教学经历,课堂却如此老道,教法采用是如此得当,真是后生可畏。

    四、评学法

    教师能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的描写方法,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能结合自立的合作探究模式,引导学生听读来感知课文,再通过细腻的感受,讨论、交流、品析文章的情感。

    五、评教学过程

    1、初读《背影》之前,以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做引领,增加了课堂的影响力。挖掘之深,准备之细,让我望尘莫及。《背影》以质朴的文字,感人的画面,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再自由诵读,初步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打造良好的铺垫。

    2、研读课文,品读《背影》,感受父爱之深。在这一环节中,教者着重引导学生把阅读批注和交流结合起来,尤其对“望父买橘”这一背影,老师能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形容词、动词的作用,并借助多媒体,从衣着、体形、年龄、身体状况,月台高度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想象和感受。

    3、深入探索父子相辅相成的人间至情。教师主要是让学生找出品味父亲的语言,虽平淡,甚至拙朴,但蕴含着感人的力量,一开始未了解这份真情,后来了解了作者偷偷地落了几次泪,曰彼及此,从而反思自身不足。作者最后一次流泪“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拙朴的表达却使人痛彻心扉。

4、拓展延伸,说出自己自身的体会。教育学生珍视亲情,学会感恩,把课延伸到无数家庭中去,为课堂划上完美的句号。

总之,老师能遵照“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品析—拓展迁移”的教学模式,围绕四次背影,四次流泪这一主线,整体把握课文。并能把情感目标贯穿于整个环节,我深感自叹不如。  

主题词:教学设计    听课评课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邮箱:thxjyzlgln@126.com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 吉ICP备07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