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活动看板   |   教学研究   |   教学集锦   |   精彩课程   |   成果展示   |   活动论坛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通化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专题网 >> 活动看板 >> 正文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第十一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9    更新时间:2013-3-12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

 

11 

通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十月十日

 

【理论篇】

 

用智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设计技术

            徐世贵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极为重要,设计得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简与繁、易与难、顺畅与阻塞、生动与枯燥。简言之,就是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宁鸿彬

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翻查各种教学资料和对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以后就进入备课的第二步,即对收集和吸纳的备课信息进行思维加工,设计教学方案。这是教师综合运用知识和进行教学设计构思的过程。

 

第一节教学设计决定课堂质量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

教师为什么要特别重视教学设计呢?这里我们不妨先举一个案例。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我写的教案曾被老师们戏称为手抄小说。我认为只有写好每一篇教案,在每一课堂上下功夫,课才能上好。每一次寒暑假,读完函授,我就把剩下的时间集中起来研究教学设计。每一篇课文我都设计好几种教案,密密麻麻地写了一篇又一篇。待开学,和老师们一起备课时,就把几种方案拿出来,和同行们探讨,最终形成大家比较满意的设计。就这样,几年之后,我成了设计教案的高手。每到备课的时候,年级组的老师们就等着我摆上‘丰盛的大餐’。无形当中,我找到了‘优秀’的感觉,也对教案越来越感兴趣。后来,在为我召开的现场会上,有一块空地专门展览我的教案、学习笔记等。没想到,我的12本语文书全让老师们‘偷走了’。尽管主持人在大会上一再强调给我送回来,可传来的竟是台下的笑声——毕竟‘窃书不算偷’嘛!书虽然没有了,可我心里感觉很得意。我还专门给自己的教案起了一个名字叫‘夹页教案’——和语文书一般大小的教案,夹在书缝里,上课万一漏掉某些环节就可以瞄上几眼。这样,我设计的教案不仅与其他教师的教案不同,而且在不同班级的具体实施过程有时也不尽相同。由于自己经常写教后记,今年与往年的教案也是不同的。在一次给年轻人介绍经验的培训会上,我告诉他们,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关键是要事先写好课前设计,写教案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当这种劳动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实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成为教师努力奋斗的明确目标的时候,教师就会觉得他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开心事。那种‘抄了一辈子教案’的教师,那种‘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课相似’的教师他们写的教案肯定也是永远不变的‘老照片’。”

窦桂梅老师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着名特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所建树,与她特别重视教学设计有关系。过去我们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之所以质量差,这与教师不重视或不会设计课堂教学有关。

走进新课程以后,许多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涛声依旧”。与其说课堂没有突破,不如说没有教学设计上的突破,所以无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好,实施新课程也好,教师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设计是教师练功的平台,是教师专业成长之桥。

二、什么是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的设想和计划。即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备和筹划,它们有以下特点。

1、规划性。课堂教学设计实际上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项工作做一个规划。如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筹划等。

2、前瞻性。在做教学总体设计时,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发的效果、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借助于想象拟出操作蓝图。

3、创造性。教学设计者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去设计独特的有个性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常教常新,所以这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尤其实施新课程,借鉴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取向”或“标准驱动”型改革策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构想:

1、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课堂上的具体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2、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处理组织)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教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呈现方式”等。

3、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4、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

5、其他(板书、作业、教具、学具)等。

 

第二节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

南辕北辙的寓言很有哲理,就走路来讲,我们不怕路走得远,走得累,但就怕走错了方向。课堂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设想一下,一位教师课前通过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任务、重点、难点尚未确定,又怎能上好一节课呢。

教师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什么?

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哪里?

3、三维目标如何体现和整合?

4、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否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怎样?

5、本节课生生、师生互动可能生成哪些问题?

 

如以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为例。一年级阅读课应该怎么上,这里应主要抓什么?通常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根据课标的精神明确下列四项任务。

1、指导学生读课文,要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出感情(这里的顺序都有说法)。

2、认字、学词、积累语言。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初步的学习方法,注重感情、价值观的引导。

4、有条件的时候向课外拓展。

那么,只有当你明确了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这些课程目标以后,你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方向,教学的重点,最终确定恰当的教法。总之,教学目标设计的准与偏、高与低、实与虚、死与活,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与败,每当你落笔编写教案时,每当你走进课堂的一瞬间给学生上课时,环绕在你头脑中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是十分清晰的,这是保证一节课能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设计教学目标应该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

1、全面——体现多元性

所谓全面多元就是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下面案例:

小学语文《威尼斯小艇》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小艇的特点及同水域的关系,学习作者运用打比方,并借助描写其他事物写出小艇特点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绘画法理解小艇特点,运用板书法理解“船夫驾驶技术好”,运用朗读法理解“小艇在水域中的作用”,使学生对威尼斯小艇有所感悟、理解、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体验乘船的快乐,体验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风情。

 

在考虑教学目标编制全面性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三维目标从编制上可分开列举,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分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则一石三鸟,分则一损俱损,所以编制中注意渗透和整合。

第二、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不要机械运用。由于教材特点不同,教学目标编制后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全面性也不要死板教条地套用。一位教师追求教学目标的全面,为《金色的鱼钩》编制的教学目标共有八项,名目繁多,犹如天女散花,显然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二、具体——体现操作性

所谓具体就是教学目标编制不要笼统抽象,模糊不清,要清楚明白,有针对性,这样便于操作。如把解释“一心一意”、“三心二意”的意思改写为能联系上下文,口头解释“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就比较具体且有操作性。

另外,为了体现“学”的目标,便于操作和考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是可测的行为化动词。如“科学课”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

三、差异——体现层次性

教学目标编制有弹性,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区别对待。基本方式是“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做法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教学目标,教材相同,要求不同。如以下案例: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教学中,确定的知识技能目标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这里对低差生提出的要求是: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和运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而掌握并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是对中上等生的要求。这里面的掌握和运用基本公式是底线,是必须达到的,而灵活运用是弹性,体现了差异性的特点。

四、灵活——体现动态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可预设的,又是不可预设的。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尤其学生带着个人的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来参与教学,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这便是教师预设教学目标以外的节外生枝。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处理好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从而去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三节怎样组织处理教材

有人问特级教师毛荣富:“你凭什么上课呢?”他说:“比参考资料更重要的是独立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好教师能使任何教科书都创造奇迹,克服课程的缺陷,而差教师却会把好课程和好学生教坏,可见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独立处理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这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保证,也是对教师专业化能力的一项重要要求。那么,什么是教材处理,新教材有什么特点,教师又该怎样处理教材呢?

什么是处理教材,简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课程资源进行某种开发,对教材进行增删、取舍、重组、加工、包装的艺术处理的过程,以增强教材的情感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实际上教师组织处理教材也就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

通常教师处理教材有这样几种主要方法和策略。

一、浓缩简化——让学生易学

当代工程学提出的“时动”原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这项研究的目标是使工程能省时高效,研究的问题是动作和时间的关系,这与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很接近。“时动”设计的五个要点是:①这一动作是否必要,能不能取消?②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③这一动作次序是否恰当,可不可以改变?④这一动作能否改进?⑤进行这一动作的人是否恰当?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工程,如能取消可有可无的、不能产生作用的动作,改造孤立零碎的、费时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的、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课堂教学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所谓浓缩简化就是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

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多年在处理初中语文教材上有很独特的做法。如初中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是不太好教的。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短,一般只能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而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之中,既要教这篇课文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又要教有关新闻的一系列基础知识,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先讲新闻知识后讲课文,时间会不够用;先讲课文后讲新闻知识,也不轻松。怎样教才能又好又快呢?请看下面的教学实例:

教师宣布上课,提出并板书课题。在读课文之前。教师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读课文之后,请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即第一,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二,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第三,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课文之后,几名做答的学生竟不约而同,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表述时,用的都是本文的课题;用一小段话表述时,用的都是课文的前两句话;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表述时,述说的都是全文大意。而且,对这几名学生的回答,全班学生一致赞同,毫无异议。简洁、最鲜明地把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板书: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地、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板书: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地、翔实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板书:主体)。标题、导语和主体,是一则新闻通常所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频频点头,欣然接受。

这个教学实例,生动地说明了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这一教学设计有两个关键。一个是要求学生用哪三种方式表达这则新闻的内容;另一个是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向他们布置这个任务。这一教学设计的实施,就会达到如下几方面的目的:第一,调动学生读课文的积极性;第二,促使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否则就不能用上述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第三,让学生做一次课堂调查,既有分析又有发言,了解学生初读后对课文理解的程度,以确定教学的起点。

以上几个方面的意图,一般说来,只要教师安排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课文,便可以实现。而本文的上述教学设计还另有用意。第一,把安排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和讲解新闻的文体知识合二为一,使教学过程化繁为简。第二,安排学生用三种方式表述课文内容,为讲解文体知识做了感性认识的准备,以分解难点,变难为易。

二、调整重组——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常,教学内容离学生生活越近,其作用发挥越好,反之,教学内容距学生生活越远,越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不易被学生感悟和理解。而作为文本教材,特别是统编教材,无论是哪家版本的教材,由于受地域和学生的限制,以及文本教材本身的局限(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使用时都不可能完全通用,这就得根据需要作必要的调整。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取消或更换

减少、取消或更换是对那些脱离学生生活背景,学生搞不懂,或者脱离时代特点、陈旧的东西,而更换与学生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较近,与时代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如小学语文教师赵岩谈了下面的体会: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北师大版)共写10个字,这些字多数学生在学前已认识并会写,但在笔画、笔顺及写字姿势方面急需指导,因此我把重点放在指导笔画、笔顺、握笔写字姿势上。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另外,教材没有将“田、木、刀、王、力、火”列入写字范围。这些基础字对学生今后的识字写字都很重要,因此我就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字体教学辅导,为学生写字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教材中写字出现先后顺序的问题,如先学“评”后学“平”,先学“送”后学“关”等,也都进行了随机调整。

牟淑艳老师也谈了这方面的体会。新教材存在知识滞后学生发展的现象,比如一年级小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认识了小额人民币并且自己能去买小食品,教学时,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人民币图案的象征意义上,放在深化换算关系上。

2、扩充、增加

扩充就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原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增加。如《鲁迅自传》(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一课,总共才1000字左右。但这里浓缩了鲁迅先生近五十年的人生经历。这样的课该怎样来上呢?显然仅仅依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的本身资料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中学邓立新老师在上这一节课时,以诗入文解《鲁迅自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学生在阅读这样一篇极为简练、跳跃性极强的自传时,既能明白自传或传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又能从中更好地了解鲁迅其人其事,邓老师在备课时把鲁迅的诗扩充到教学内容中来。

该篇课文内容可按从出生到写自传时分为三大段,由此邓老师引入了三首诗。

第一阶段,记述先生从出生到外出求学,引入诗《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

第二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自题小像》。

第三阶段为求学阶段,引入诗《自嘲》。

我们知道,鲁迅的诗歌创作最能反映鲁迅的文学创作历程。而诗歌深广的忧愤与深邃的思想也集中反映了鲁迅先生为上下求索而艰难奋进的人生经历。把诗补充到《鲁迅自传》一课教学中来是邓老师一大高明之处,从而使他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运用扩充来处理教材,提高教学效果,是比较多见的。根据所学内容,可以扩充背景材料,还可以补充社会的、自然的、科学的、生活的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之后可及时讲述安徒生的其它童话故事。教《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引用师生事先收集好的多篇游记,可以在众多的游记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

扩充不仅仅指教师,学生也要扩充,比如,根据所学内容,提前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3、渗透结合

传统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独立,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要克服这些弊端,教师处理教材时应以本学科的知识为主,尽可能去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素材和背景,体现教材的整合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不是在上语文课,这是初中物理讲“运动和静止”的一堂课。在这里,“白日、黄河、楼”的运动,用“尽、流、上”寥寥几字就描述得淋漓尽致,把“机械运动”、“运动和静止”、“参照物”等物理知识都点明了,这是教授物理知识的好材料,同时又有文字的魅力,学生都很喜欢。原来抽象、枯燥的物理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学生乐于接受。

当然,谈到“整合”,并不是简单地 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更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去丰富、激活某一学科知识。

三、设疑激趣——让学生探究体验

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呈现给学生都会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深刻的感悟。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学习内容,那些能够带给学生以挑战、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变无疑处须教有疑”,课堂以问题为中心。

如同样是“圆周率”的教学,下面两位教师的做法反映了处理教材的不同方法。

其一:什么“叫圆周率”呢?请大家注意:“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叫圆周率。”随后老师一声“预备起”,全班学生一字不差地背诵。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其二:“我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每个学生用纸板做一个圆,半径自定,第二天带一把尺子。如果所做圆的直径是公制的,就带米尺,是市制的就带市尺。上课时,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三项内容:①写出自己做的圆的直径;②滚动自己的圆(老师先示范说明),量出圆周长度,写在练习本上;③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全班做完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结果,把结果一个一个地写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甲圆:直径一寸,周长3.1寸,周长是直径的3.1倍。

乙圆:直径是1寸,周长3.2寸,周长是直径的3.2

丙圆: 直径是2厘米,周长6.3厘米,周长是直径的3.15

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什么关系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很快就发现不管圆的大小如何,每个院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接着我指出:‘这个倍数是个固定的数,数学上叫做圆周率’。”

可见,前一位教师的教材处理完全是直白的,是教师讲授式的,而后一种的教材处理显然是学生探究的。从后一个成功的教例可以看到,学生对“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不是老师“给予”的,而是在老师创造性的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一定条件下,又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悟出来的,是主动获得的,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四、化静为动——让学生乐学

处理教材另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活化教材,设法让静止的、抽象的、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什么内容相同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现代人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剧而不愿看小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电影电视剧创造出来的形象是动态的,可以直观感受的。

那么怎样去活化教材呢?

1、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不能只局限于由老师来讲授。如可以将实物图片、素材、文字、表格、图形、字母等各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改变教材呈现方式也有很多方法,参考如下:

对话呈现

把教材中那些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性或趣味性的内容编制成师生

对话的教学内容来呈现。

图片呈现

把抽象的深奥的教学内容通过绘画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达到

生动直观、化难为易的目的。

录像呈现

这种方法可以把要学习的教学内容编排录制成片或做成课件来

播放。

2、改变学习方式。

要想活化教学内容,另一个做法就是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谈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问题时说:“如何让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如何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感到快乐、尽展魅力?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活用了许多电视节目的模式,进行创新,效果不错。中央电视台有‘开心辞典’我在教授古文时有‘课前开心小词典’;西部频道有‘魅力12’,我总结各个单元时有‘魅力33’(因为我教的班级是初三·三班)。近年来,我还尝试了对话课、讨论课、名着鉴赏课、课本剧表演课、音乐语文结合课等多种课型。教师的探究、创新会让语文的世界更加多彩”

五、拓展延伸——让学生实践创新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掌握课内的知识,更主要是通过课内的学习引发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延伸到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去实践和创造。既立足于课堂,又不局限于课堂,努力做到课堂向课前延伸和向课后拓展,向社会和家庭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努力促进多种教学资源的利用。如有位教师教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以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战斗结束以后,邱少云的战友会怎么做?当同学们回答,战友们会找到邱少云的尸体进行掩埋并立碑时,老师审时度势又提出如果给邱少云写碑文,大家都动脑筋想应该怎么写。这样就把学生的思路从课内延伸并拓展到课外去了,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广阔了。(未完待续)

 

【经验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增强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密体系,增大了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给了教师充分展示个性化教学的机会,教师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教材和教师本身的资源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生成教师上课的教学设计。那么,新课程教学设计该如何进行?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为例,来说明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一、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领会新课程理念,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宏观世界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标准》在关于课程的目标方面,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等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外,还提出了“经历、反应、领悟”等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所以,学习目标的阐述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下简称《声》)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1、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的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行为。

新教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学习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声》这节教材引用了诗一般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来呈现要研究问题的素材。因此,我们在设计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并要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应从学生出发去设计和备课。为了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抓住教学过程设计的四大基本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

第一大环节   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怎样呈现出来

新授课教学若单纯从知识传播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直接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掌握对物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基础,既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它可以是故事、图画、动画、音乐等,呈现的方式有讲述、小黑板展示、多媒体播放等。本节课开始可放一段音乐《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让学生沉浸在雄壮的声音情境中,然后教师设问:“同学们,吼、叫、咆哮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刚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动。

第二大环节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置试探性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的新知和原有的经验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置过渡性的问题,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的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解出正确答案,还要知道答案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的问题,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所提出问题的梯度则应是使学生思维由置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提出方法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例:《声》这节课,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我们今天就探究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同学们的桌子上有音叉、水、烧杯等器材,周围也有许多可利用的物件,现在大家利用它们来做发声的实验,同时积极地用眼睛去观察、用身体去触摸,用大脑去思考,看看在这样的实验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同学们经过试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大环节  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怎样组织落实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探究,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但按照“教无定法”的原则,探究的策略和方法应成“百花齐放”的多样化局面,不能单一的固定某一种模式。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不是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各种方式的整合,而不是用一种方式单调的进行。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教师有哪些活动?怎样活动?如何落实“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目标,可采用教师演示扬声器的发声过程。学生观察喇叭上小纸片在声音大小不同时的振动情况,然后总结交流,达成共识。落实“声音的传播”目标,可采用学生做“土电话”游戏,然后思考说明问题。

又如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中,教师在设计学生分析与论证的环节中,应考虑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评估交流。如在数据处理中,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时,可引导学生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析,看看有什么规律。也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最终可得出什么结论?然后再用阻值不同的另外一组数据来验证,从而判断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又如在用图象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时,可引导学生用描点的方法,将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反映出来。让学生发现图象所能提供的信息,培养学生用图象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评估与交流的环节中,应注意把评价重点放在对过程的评价上,即不要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同时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全过程所反映的学习态度、学习进步情况也要作出适当评价,同时对学生参与水平、创新意识、研究意识、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能力也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是否认真经历了探究的各个环节。在进行探究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评估,能让学生发现不足,及时总结,及时调整。交流中,可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交流,不能只交流结论,要从问题的提出开始,包括猜想、计实验……同学之间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我的方法、结论为什么和别人的不一样?”鼓励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交流:1、实验的结论是不是具有普遍性?2、为什么少数小组的数据偏差比较大?3、为什么各个小组的数据总有一些小小的偏差?……

第四大环节  进行什么样的拓展,怎样拓展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物理知识适当的引向实际应用及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的课外实验(包括小制作),是向课外拓展的一种方式,它主要是以拓展知识面,发展创造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课外实验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在操作时要适当引导,不让他们过多地碰壁。但是,教师也不可包办代替,要让学生接受挫折,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获得成功,这样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并得到更好锻炼。

注重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课堂拓展的另一种方式。如关注“温室效应”“航天技术”等新问题。在学习《蒸发》一节时,结合如何减慢蒸发速度的教学内容,给出关于新疆胡杨林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如何拯救新疆的胡杨林”,这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说教学设计是把文本形态的课程转化为教学形态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专家辛德尔所称“师生共同构造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整地备课形式,即是指教师课前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也应包括师生课堂教学实践是即时的、互动的、动态地对课程资源的三度开发,因此,课前的教学设计,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定会再生。

 

 

【实践篇】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11

主题教研探索与实践

通化县第八中学  张艳娟

 

“所谓的主题教研,就是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弥补自身素质缺欠的探索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发展的一系列教研活动”。自从我县开展主题教研探索与实践工作以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以主题教研为依托,尝试“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不断实践,极大促进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开展主题教研对改进教学行为,实现高效教学发挥出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本人以一段主题教研探索经历为例,与教师朋友们分享探索主题教研工作的有效方法。

教研主题:案例教学在八年级法律常识教学中的设计研究

一、解题学习

书 名 或 资 料

      

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指导与训练

东北师大出版社

初探案例分析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http://www.docin.com/p-176869035.html

关于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的研究

http://www.doc88.com/p-798226477951.html

二、解题学习后的启发

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所引的案例应有的放矢,能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而不能只停留在事例的简单堆砌上,选用案例注重以下个方面:

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而应紧跟形势,只有善于运用鲜活的时政新闻,切中学生的关注点,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举案例应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三、以八年级下册《知识助我成长》一课为例探索实践

教学设计:

(一)、呈现案例,导入新课

招聘广告:

1.招道路清洁工,建筑工地小工若干,身体健壮,月薪700元。

2.某厂招收制袋工,初中文化,身体健康,月薪800元。

3.某公司招聘工程师,研究生学历,软件开发专业,月薪5000元。

4.华工学院招聘客座教授,除国家工资外,年工资补贴10万元,配备一套三居室住房。

思考:这则招聘广告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5861,完成下列知识要点

 1、什么是教育?

2、教育有什么作用?

3、受教育权的含义?

4、义务教育的含义及地位?

5、义务教育的特征?

“一上”之后反思:

导入新课的案例设计比较成功,迅速吸引学生注意,进入学习主题,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存在问题:案例单一,自主学习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只是为了问题而问题,缺少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修改设计:

1.结合“招聘广告”,阅读教材P59-60回答:什么是教育?教育有什么作用?

2.阅读“要闻链接”——推进教育均衡  实现教育公平

10年来,我国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义务教育重点任务转向均衡发展。2003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举行,决定实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攻坚计划,到2011年底,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特别困难的42个县“两基”验收通过,以此为标志,全面实现了“两基”目标。

3、指导学习——阅读教材P61-62思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了公民的哪项权利?(请说明具体含义) 

.结合“两基”攻坚计划回答什么是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地位及特征?

“二上”课内求证后的反思总结:

“二上”探索课,案例的选择运用与问题设计紧紧结合教材目标,进行了有机地加工和提取,实现了问题情景化,有利于学生探究生成并及时提升。

本次探索的成功之处:较成功地解决了“案例设计研究”问题,在案例的设计方面,得到两项具体的认知。

1、贴近目标,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作为载体,案例必须包含教学所需要的信息,体现理论知识和基本观点;作为呈现方式,案例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

2、贴近教材,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或拓展的案例。教师一定要加强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信息,选择那些能够进一步论证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的事例,融入课堂教学中去。

下次探索的问题:思想品德学科加工改写案例研究。

 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来的案例,大多并不是专门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而撰写的,也不是为我们的某一堂课而特别准备的。所以教师需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加工、改写,才会符合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才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主题词:教学设计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邮箱:thxjyzlgln@126.com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 吉ICP备07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