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
第12期 |
通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十月二十九日 |
|
|
【理论篇】
第四节 怎样设计课的结构(续)
徐世贵
楼房有楼房结构,文章有文章结构,课堂有课堂结构。所谓课堂结构就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设计也就是把教学的有关因素组织在一起,按最优化的原则排列组合,从整体上设计一节课。
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方法是根据所授知识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不同,灵活多变;课堂结构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课堂程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相互依存。
一、 课堂结构发展的回顾
什么是结构模式?它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
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或者说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在课堂教学中重复出现就构成了教学模式。
回顾教育发展史,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都有相应的教学结构模式。
中国最早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是“讲——听——讲——记——练”。近代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以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提出了“观察——记忆——理解——练习”结构模式。18世纪末,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了“明了——联合——概括——应用”四段式结构模式。进入20世纪,美国教育家提出了五步教学法模式,即“发生困难——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明确结构、掌握课题、提供材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做出结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着名教育家布鲁纳根据目标分类理论提出了“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进行集体、单元教学——根据目标进行形成性评价——根据目标进行矫正学习——根据目标进行总结性评价。”20世纪80年代,我国湖北大学副教授黎世法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六因素单元教学”模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等等。从历史发展上看,教学结构模式总是在不断创新之中,也体现了人们对教学境界的不断努力和追求。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结构模式。教学改革的真谛就在于对旧教学结构模式的改造和对新教学结构模式的探索。
二、 课堂结构设计
(一)传统课堂结构
目前在中小学已形成一个较为稳定,并为大多数教师经常采用
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如下:
⑴五环节结构模式
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⑵六环节结构模式
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传统课堂结构的变式与创新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虽然有相对稳定性,成为大家熟悉的结构模式,但按新课程要求传统的课堂结构模式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下面我们看一看一些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结构安排。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刘可钦)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
初中语文《白兔和月亮》(蒋海红)
创境,导入新课——初读,整体感知,探究亮点——总结,拓展课外。
初中政治《你会调节情绪吗》(陆春水)
激情、导入新课——画漫画,编故事——小组交流讨论——班内交流评比——引导学生总结。
有位特级教师说,课堂教学应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音未绝。这很有道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结构设计时应追求这种艺术教学效果。
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写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入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里。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即积极思考而又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即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做到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创设学生认知需要与自身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其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在学生萌发了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对认知水平渴求的状况下,再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的话,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堂的中间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读一读、讲一讲、做一做、议一议,让浓浓的教学氛围一浪高过一浪。这样不仅让一节课有高潮、有起伏,而且有变化、有节奏,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情绪。
当然,一节好课,不仅要巧设导入,更要讲好高潮迭起的中间,还应该处理好结尾。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的确,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处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尤其是新课程强调开发课程资源,拓展课外。教师的课尾设计能搞好内容的延伸,不仅让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更要带着问号走进社会。
第五节怎样设计教学方法
一、 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受到了挑
战。这自然是顺理成章,因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确有许多弊病和消极因素必须要改革,但我们又要注意另一种倾向,即对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一概加以否定的做法同样是不正确的。因为改革和发展也包括优良传统的发掘和弘扬,所以不能一搞改革就要对传统一概加以否定。
好的经验:
1、注意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
2、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精心处理重难点。
3、运用边讲边问,启发思考,集中注意,师生共同参与。
4、精心组织练习,小步快进,当堂反馈校正,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课
内。
存在问题:
1、习惯从概念出发,而不是从问题出发,注意结论和识记,而忽视对知识发生过程和思维方法的探究。
2、过分强调教师主宰作用,基本上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缺乏对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的尊重与关怀。
3、未注意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动手实验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紧密联系,未充分重视学生小组学习,生生合作互动作用。
那么,我们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态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即继承弘扬好的经验,克服不好的经验,这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要遵循的原则。
二、面向三个实际,灵活运用
每个教师都渴望有一种既省力又高效,适于任何情况的教学方法,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面向实际。
(一)面向教材实际
方法是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不能脱离教材另搞
一套,教学方法只有抓住了教学内容特点,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因“课”选法就是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毫米的认识”宜用适用观察法;“千米的认识”宜用联想法;“除法的认识”宜用操作法;教学某些几何形体的求积问题则适用发现法。
(二)面向学生实际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陈立全老师在教学《鹿柴》这首诗是这样做的。在本校上示范课,用了串讲的方法去学一句分析一句,指导学生学习。而在城关指导一个老师上课时,他和那位老师定出了“自学、汇报、评议”的教学方法,着重引导学生自学,这样不同学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面向教师实际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经历、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性格特点。如有的擅说擅讲,有的擅写擅画,有的擅唱擅舞,有的则擅表演,运用到教学中来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选择那些能够或容易发挥自己特长,施展自己才华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例如,教学《狼和羊》一课,有的教师边分析边画图,让学生从图中看出狼的凶恶,小羊的善良。有的教师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从读中体味出狼的狡猾,小羊的善良。还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表演,让学生从表演中看出狼的凶恶,使学生萌发出对小羊的同情。所有教学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 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
教学实际决定着教学方法,但不是每一种实际只能千篇一律地运
用一种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就要注意它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最忌单调死板,再好的方法天天照搬,也会令人生厌。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复杂的教学活动中应讲究一点教学艺术。教师设计教学方法,正如厨师做菜一样,同样的鸡、肉、鱼、菜,在各厨师的手下,可以用烧、煮、焖、炒、炸、蒸等法烹调出花色多样,美味可口的佳肴。同理,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应在多样化的教法上下功夫,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比如阅读教学,可以从详细分析讲解式教学法中解脱出来,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目的,以读写训练为主要手段,“运用以读为主线,螺旋深入”的阅读教学方法,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大意;细读课文,弄懂句段,理清思路;精读课文,品味词句,深入理解;熟读课文,落实训练,重点反馈。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体现在一个“活”字上。
四、 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课堂教学手段也应更新,“一支粉笔
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有些陈旧,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软件硬件一起上,适时引进投影仪、电影、电视、微机等现代教学手段。
当然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在于多,过多过滥的声、电反而会污染了课堂,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所以现代教育信息手段关键是用的适当。即用在新旧知识连接处,用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用在学生思维困惑与转折处。(待续)
【经验篇】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
从数学内容层面而言,小学数学研究对象是数与形。研究数与形的表示、意义、关系和度量四个方面。对于一个教学内容,要看到其数学本质。如《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有些教师特别关注的是计算的法则:小数点对齐。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关注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而在教学设计时多了一根弦,去追问数学本质时,无论是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其实和整数加减法不都是相通的吗?通在哪里,就通在运用相同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上。不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加减法其实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只不过到了计算小数时,表现出的技能是小数点对齐;到了分数加减时,表现出的技能是分母要相同。
调查显示,备课时将内容放置的范围越宽,越是追求数学本质时,教师所教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越高。
2 .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
要关注过程,关注成长的历程。
以赵燕老师的《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进行说明,这样一节课看似简单,近期目标很容易达到,要追寻本质,拉长教学过程,就有很多工作要做。从这节课的设计历程来看,有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 1 )系统分析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将它在教学中表现表述出来。教师只有将自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清晰地表述出来,才能指导自己在教学设计中落实数学思想。
( 2 )深入调研学生,确定学生学习的起点,设计学习路径。
( 3 )陈述教学目标。
( 4 )单位化思想在教学设计中的有效落实。
① 多直观模型认识计数单位,形成计数单位的表象
② 计数过程中体会单位的价值
数( shù)是数 ( shǔ ) 出来的。教师组织学生通过丰富的数数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用“单位”进行度量的实践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相同的模型表示相同的单位到相同的模型放在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单位,学生在运用计数单位计数的活动中,充分体会了单位的意义,体会了位置值,是计数单位概念形成的核心。
③运用多种方法表示“数”,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
在本节课中,赵燕老师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数的表征,促进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计数单位的内涵,只有抓住了计数单位的本质,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无论用什么样的学具,什么样的符号,只要规定了单位,就可以通过单位的叠加进行表征。这些活动是学生对计数单位概念的认识提升过程中的量的积累过程,也只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
④对计数单位的结构和特征的认识
《万以内数的认识》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万”,但并不是孤立的认识,而是将其放在整个系统中,在认识个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万”与其他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对计数单位整体结构和特征的认识。这种对结构特征整体把握的意识,始终贯穿在课堂中。建构主义观点指出,只有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和提取。因此,对计数单位的结构和特征的认识,是计数单位化形成的关键。
⑤对计数单位的合理选择与运用
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计数单位,关键看他们能否在计数或计算中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
赵燕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数绿豆,学生承认了用小瓶盖的可行性,认可了用小烧杯的简洁性。对运用哪个单位计数,做出了正确、合理的选择。在以后的用多种方式表征数的活动中,都需要学生对单位做出分类,选择相同的单位直接相加。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根据需要对计数单位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运用,表明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上升到了能够灵活应用的水平。
总之,教师改变了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当然,数学思想的建立,决不可能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完成,这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通过多个适合的机会逐步树立。
【实践篇】
用比较法教学生识字
通化县快大茂镇中心小学 樊晓颖
比较法识字就是把相近或相关的汉字放在一起认,进行区别,找出不同的地方,加强记忆。比较法识字是减少错别字的有效措施。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语文下册要求学生会认常用汉字400个,会写300个。在这些常用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也有许多同音字、音近字、多音字。而二年级学生缺乏的是精细地分析比较能力,常常对一个字其中的笔画排列和组合存在模糊的认识。这就使比较法在识字教学中成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比较法多种多样,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灵活选择比较的方法,把握比较的时机,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形声字比较法
本册生字中有很多是形声字,于是我有意识的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形声字最容易从字形与字义上去学习和掌握。于是,在平时的形近字教学中,我常用这种方法辨析形近字。
比如:“烧”、“绕”,我让学生明白,“烧”是必须用到火,所以部首是“火”字旁;而“绕”是一个动作,通常指丝线,所以部首是“纟”旁。
在比较“漂”与“飘”时,我让学生利用形声字区别时,一个学生说:“‘漂’是三点水旁,有水东西才能漂浮起来,‘飘’与风有关系,没有风,东西怎么能飘荡呢?”瞧!说得多好哇!用这种方法,学生也能轻松的区别“晴”、“睛”这两个容易混淆的两个字。
二、同音字比较法
在学习同音字“元”、“园”、“员”、“圆”时,我也是利用形声字,让学生明白“元”是“园”的声旁,是两个不同的字;“员”是“圆”的声旁,也是两个不同的字。又通过用“园”与“圆”进行组词,让学生在词语中明白,“园”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而“圆”则指的是形状像圆圈或球的。从学生津津有味的讨论里,我知道学生能理解并区别这四个同音字了!
三、换部件比较法
在本学期的教材中,像“栽”、“裁”、“载”等这样外形相似的生字不占少数。于是,换部件比较便成了最好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学习“栽”时,就会想到“栽的是树木”,所以下面是“木”的这个字就是“栽树的zāi”;衣服需要“裁剪”,所以下面是“衣”的就是“裁剪的cái”,货车上装载的是货物,所以下面是“车”的就是“装载的zài”。这样通过不同部件表示的意思进行比较。让学生找出生字间的异同,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在练习时,可以设计用“组词说句子”进行巩固。
三、关键笔画比较法
如学习“末”时,利用“未”、“末”的不同之处,让学生明白“一”这个笔画写法不同,就成了不同的字,再利用编儿歌来识字。比如“未”字,学生通过自编儿歌“老二上山砍木头”记住了这个字。除此之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关键笔画,明白只要有一个笔画稍有不同,字也就截然不同。像这样的生字,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多加指导,千万不能走过场。
四、儿歌比较法
如 “辛”、“幸”字形相近,字义不同。学生中写错用错者仍不占少数。我认真琢磨,发现了这两个字的特点。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辛苦一点,幸福十分。”待学生读熟后,提问:“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先是茫然,继而踊跃:“只要人们肯辛苦劳动,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幸福的生活是靠辛勤劳动换来的。”我又用红色粉笔在“辛”、“幸”上面分别标出“、”和“十”。学生沉思片刻后恍然大悟,异口同声答道:“‘辛’字上面是一点,就叫‘辛苦一点’。‘幸’字上面是个‘十’字,就叫‘幸福十分’。”他们激动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买”与“卖”,我编儿歌“少了就买,多了就卖”;又如“渴”与“喝”,我编儿歌“口渴需要‘水’,喝水要用‘口’”,由于儿歌朗朗上口,学生马上就记住了这些字的特点。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特别适用。
其实,很多汉字都有内在的规律,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与归纳,多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理解汉字,并在比较中更牢固的掌握汉字,才能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牢牢地记住更多的字。
主题词:教学设计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邮箱:thxjyzlgln@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