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活动动态   |   活动看板   |   教学研究   |   教学集锦   |   精彩课程   |   成果展示   |   活动论坛   |   学校网站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通化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专题网 >> 活动看板 >> 正文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第二期)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化县教育局    点击数:486    更新时间:2012-3-21

 

课堂教学效益年资料汇编

 

2 

通化县教育局教研室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理论篇】

 

关于中小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建议

有效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这里的教学效果,不是指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是指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为了引领中小学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实践与研究,实现减负增效, 使“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取得实效,特制订本实施建议。

一、基本思路与理念

(一)关注四大要素,内化有效教学理念。

1.学生发展。有效教学必须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前途命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教学效益。教学效益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乃至学生科学态度、人文素养和价值观的形成等。

3.教学反思。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与学的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低效的原因何在?”“我的教学有效吗?”“怎样的教学策略、方式更有效?

4.科学评价。有效教学强调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测性,便于检测教学效果;注重通过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树立三大意识,践行有效教学理念。

1.目标意识。教师要与课程标准对话,与学校办学目标融合,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群体发展目标的适切性,定准教学要求。做到心中有课标,教学有目标,做有目标意识的教育者。

2.差异意识。教师要与学生个体对话,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用心读懂每位学生,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做到眼中有学生,教学有分类,做有差异意识的教育者。

3.创新意识。教师要与自我对话,关注教学行为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追求高效教学。做到实施有策略,教学有创新,做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者。

二、主要任务与策略

(一)规范教学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教学目标设计要立足学科本质,凸现教育价值,着眼整体;既要有学科学段教学的特征,又要有课程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和具体的课时实施目标,努力构建有效教学的目标体系。

1.关注学生,主体凸现。教学目标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认知基础,在基本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体现差异性、多元性。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能够收获什么,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哪些具体的进步。

2.注重过程,行为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可以结果化的目标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行为动词要求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体验性或表现性的目标,要描述学生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的、过程性的。

3.注重实效,强调适切。教学目标设计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即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也是大多数学生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目标设计的数量、难度要适切;教师还要根据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实际效果及时修改、调整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与实效性,实现最优化教学。

教研组要开展教学目标的设计、实施、评价、反馈的实践研究,强化依据目标施教的理念,力求目标是适切的、多维的、明确的,真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切实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做有目标意识的教师。

(二)设计弹性学案,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弹性学案是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差异,遵循学生思维特点,从实际学习起点出发,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它要求教师不能只从教材出发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计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主动学习预留时间与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1.研究学生,找准学习起点。学习起点是指学习者已经具备的从事特定学科内容或任务学习的有关知识、技能、认知方式等基础,是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要切实了解多少学生具备了哪些学习基础,哪些需要点拨、指导,从何处开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难点等方面选择教学内容,策划教学全过程。

2.开发教材,挖掘学习资源。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激发学习欲望;要将教材静态知识动态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有一定的思维发展空间。

3.着眼发展,策划学习活动。教师要客观分析学习内容,尊重学生差异发展的需求,设计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要体现学习过程的预设与生成,学习方式的多样,结合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与学生自学,做到优势互补。

教研组要监控集体备课过程,倡导教师设计弹性学案,要求教师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学法,力争做到目标有效、环节有效、活动有效、指导有效、训练有效,真正做到学是因为需要学教是为了促进学

(三)研究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识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以学定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索整体教学,引导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环节,即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整体教学改变按课时划分教学内容的办法,而采用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标准,根据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水平,将教学内容划分成教学单元,并按单元组织教学。

整体教学具体可分四个步骤:①自学探究:教师概括介绍单元内容和自学探究路线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及时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思维阻碍点和独特思维方法等。②重点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自主探究情况,讲授本单元重点、难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讲授获得结论的思维方法以及知识的起源、发展方向。③综合训练: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和本单元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程序,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思维方法,解决较复杂的问题。④总结巩固: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结构;还可以写学习心得、研究性小论文,或阐明自己见解,或把内容引申拓宽,或寻求新结论和方法。整体教学可以选择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改错课、小结课等课型进行教学。

2.探索互动教学,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环节,也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互动教学改变传统接受式的单向教学过程,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教学过程。

教师要创设互动机会,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教师在互动中要发挥倾听者、引导者、激励者等作用,注重民主与平等,注重双向、多向交流。

教师要丰富互动内容,加强师生间、生生间内心沟通和情感交流,展示个性化学习方式;要以师生发展为目的,真诚沟通,相互借鉴,实现共同发展。

教师要提高互动深度,避免无效提问,要有思维的碰撞,有教学矛盾的激化,引导学生有效提问,调动师生合作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3. 探索差异教学,引导个体化学习

个体化学习是主动学习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学生个体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的研究探索,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它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差异教学的核心要素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和了解,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个体化学习。差异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分流教学、分层递进教学、异步教学等,它们都强调因材施教,即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学生差异中存在的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其操作步骤:①了解把握学情;②制定体现差异的教学目标;③实施差异教学策略;④实行体现差异的教学效果测评。

整体教学针对的是教学内容,互动教学针对的是教学方式,差异教学针对的是学习主体。教研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精教的课堂形态,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让教师的服务于学生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现由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探索分类作业,提高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分类作业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根据目标与学情,精心设计适合不同类型与特点的学生、针对不同维度与层次的目标、难度和数量适当的作业,提高作业的适切性、多元性、合理性,在技术层面实现减负的目标。

1.尊重差异,体现适切性。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作业,既要兼顾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让学生可以选择作业,以不同个性与形式,愉快地完成作业,让作业成为学生实践、拓展、创造的乐园。

2.注重实践,体现多元性。教师要指导学生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素材、信息,适当布置一些在实践中才能完成的长作业家庭实验项目,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整合;教师还要从课内到课外,从已知向未知延伸,设计丰富多彩的作业,拓宽学生的学习和运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

3.强化基础,体现合理性。教师要研究教材编排意图,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针对重难点,精选或设计作业,分类布置作业,体现基础性作业与发展性作业相结合的原则。

教研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强作业功能、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设计与运用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建构科学的作业管理制度体系,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与研究能力;要求教师切实做到精选、先做、全批,并随时摘记作业中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积累有效教学资源。

(五)掌握命题技术,提高教学测评的有效性。

命题技术是有效教学测评的基本保证,要通过提高检测题与试卷的质量,切实发挥检测的诊断、导向、激励功能。教师要研究教学测评,提高命题水平和考试质量,提高对测验结果的分析与应用能力,准确把握学科标准与问题,改进教学过程。

1.研究检测目标,明确命题要求。教学检测是标准参照的水平性考试,注重考核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别是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坚持关注基础的原则,突出 能力立意,体现学以致用。同时,加强对高考与中考等选拔性考试的研究。

2.研究试卷编制,掌握命题技术。试卷整体检测要求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体现一定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试卷编制应以“卷”的结构设计在先,“题”的选择或编制在后。试卷编制研究主要包括:试卷份量、难度结构、内容结构(知识和能力)、题型结构、栏目和格式;题目的检测目标、心智技能层次、能力要素特征,题目的科学性、文字、插图等。

3.研究试卷评析,提高测评效度。

教学检测是对教和学质量的检验,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与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其中试卷评析是教学检测的重要环节,是反馈命题质量,改进命题技术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学会撰写试卷分析报告,寻找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提炼改进教学的方法、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研组应积极开展命题与考试研究,专人把好命题质量关,要抓好检测数据分析,通过教学检测与试卷评析让学生真正明白检测的意图,真正经历做题的过程,真正剖析失分的原因,真正感悟解题的要领,真正体验提升的快乐。

三、主要活动与保障

(一)开展课堂巡视活动,提高教学领导力。

课堂巡视是校长及分管教学的领导深入教学一线的重要管理行为,能让教学管理者及时掌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新动向,改进办学行为,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一种非正式课堂观察,不一定使用评价表,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重在指导,而非刻意地检查教学、评价教师。课堂巡视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学习状态?②教师讲授状况?③教学目标的适切性?④教师使用何种教学实践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⑤课堂安全和学生健康方面的问题等。重点关注前三个方面内容。

校长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要主动开展课堂巡视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收集课堂教与学的内容、行为,通过反思性交谈或随访,与教师探讨教学实践活动,触发教师反思教学过程;学校可开展课堂巡视故事评选活动,促进管理者反思教学管理行为,提高有效教学的领导力。

(二)开展教学诊断活动,提高教学指导力。

教学诊断是指较专业的教学管理者(或教学专家)深入课堂,运用一定的课堂观察技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执教能力的一种教师发展方式。教学诊断包括:行为诊断、思想诊断、教学设计诊断、课堂教学诊断、作业测评诊断等几个方面。通过多种课堂观察技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有效地控制观察的变量,帮助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诊断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各学科教研员、教学管理者、教研组长作为教学促进者应加强自我修炼,提高专业诊断力,切实发挥研究、服务、指导作用;积极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教学诊断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发现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组织集体研究攻关,策划专题活动,完善有效教学反馈机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和推进有效教学。开展我心中的好课我心中的好教师评选活动,改变学校教研工作经验化,制订基于课堂观察、具有本学科特点的有效教学评价细则,改进课堂教学的评价办法。

(三)开展关键教学事件研究,提高教学执行力。

关键教学事件是指能强化教师原有教学认知或引起原有教学认知冲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个完整教学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片断,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学事件往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或团队的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键教学事件研究的基本流程包括:①呈现教学事件;②找准事件的关键症结所在;③讨论:可以怎么做?——操作层面的分析,解决实践疑难;④提升:何以这么做?——价值层面的分析,解决理论疑难,对背后隐性的、本质的、有普适性的东西进行阐释。

教师作为教学执行者,许多时候是在关键教学事件触动下,在教学实践反思中成长的。教师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关注教学细节,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中,不断积累实践智慧,提高专业判断力、教学执行力。教研组要积极开展基于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开展基于关键教学事件——我的专业成长故事征集评选活动,提高教师行动智慧。

(四)开展教学创意评比,提高教学创新力。

新课程改革实践中,教育者关键是如何通过行为改进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离不开创新实践。教学创意评比,要求参赛者提供在有效教学实践或教学管理中形成的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教学或教研活动方案。教学创意要求:有问题的针对性与实践意义的分析,有实施的程序和步骤,实施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注意的环节和问题的可操作性说明,有项目创新点与实践成效的评析。

(五)推广有效教学成果,提高成果辐射力。

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以来,我县教师的教学方法、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许多有借鉴价值与推广意义的有效教学成果,这是推进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重要资源。各校要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及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总结提炼本学科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经验和实践策略,加强有效教学实践成果的宣传推广。

 

【经验篇】

 

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

新课程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多样化,新课程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到底意味着什么,怎样成为成功的语文教师,怎样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焦点。研究有效性问题可以为当前教育指出一条新路。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师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

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师有没有发展或成长。

一、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勤于学习、转变观念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原则,让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真正学会求知、做事、生活和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我们必须关注的课题。

在教材观方面,我们要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教学过程中,要活用教材,也就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不唯是”即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遵循”,也就是不能丢开教材,随心所欲。一句话,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创新。

在教学观方面,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往往囿于教材甚至把教材当作金科玉律,自觉或不自觉地肢解课文,把教参的分析和教师的理解硬塞给学生,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的个性解读,这样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指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只有不断学习、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对自己所应扮演角色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也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二、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培养兴趣、激发热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和学得到了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所以说激发兴趣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注重课前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通过故事、问题、诗歌、实物等多种形式导入,从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上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达成共鸣。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就产生了。

留意情感渗透,培养学习兴趣。走进课堂,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课文的内涵,表现出课文的特色。平时要经常和学生谈心,疏导他们的思想疙瘩。师生感情融洽了,课堂上他们就不再那么约束,主动性有了,地位平等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就水到渠成,课堂不再是一人唱“独角戏”。

讲究教学设计,激励学习兴趣。在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备课中要注意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都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达到“化”的境界。如果让学生只观看教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时间一长,学生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知识,必须讲究教学设计。对于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学,要经常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或专题辩论,让他们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体悟语文,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的,兴趣必然是浓厚的。

三、有效教学的立足点——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如此,教学亦如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哪些方面很欠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这些了然于胸,备课就有了针对性,否则就是盲人摸象,花了力气,收效甚微。而目前的语文现状是:由于学生层次的各不相同,教师无视这些因素,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或是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惟妙惟肖地展示了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从现场来看,学生似乎很感兴趣,沉迷其中。但是一分析很多是无效教学:其一,从学生角度讲,这节课他们几乎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是欣赏和配合教师的问题而已。其二,学生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索吗?他们得到了什么发展?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是同等重要的问题。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教学得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懂得他们的的思想、感情,并能预测他们可能发生的疑问,使教学双方能协调一致,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

四、有效教学的效益点——由内到外,渗透学法

叶圣陶先生在《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学生要学的,不光是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各科的学习中自己寻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本领。这是他们的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第一需要。”课内学习,是课外发展的前提,学生课内所学的知识越扎实、越巩固,课外学习的能力也就越强,也就是说,课内学习是学生打好基础、获得自学本领的最佳途径。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体例新颖,所选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内容和思想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时的语文教学,就要组织学生学好这些课文,让他们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而且也很注重引导学生,从无字处读书,读社会这本活书,从中体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生存法则、道德准则。察人间百态,看世上千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文教学内容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

教学,学是在教之下学,教是为学而教。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这样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参加各种智力活动,实践机会少,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往往落空,这就是语文课上那么多课时,教师花那么大力气而往往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所以,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十分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努力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语文,如此才能很好地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关系。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赞可夫指出的,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是孤立进行,而是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注意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还认真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综上所述,要实施语文有效教学,勤于学习,转变观念是根本,墨守成规,思想僵化、观念滞后奢谈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热情是前提,否则有效教学就是一相情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是保证,不然,漆黑一团,一锅粥,就是“睁眼瞎”的教学,吃力不讨好;课堂教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场域,也是实现育人价值追求的主渠道,不关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独霸课堂或不闻不问的放羊式课堂,有效教学也不可能实现;不注重课内外结合,学生营养就欠缺,底气就不足;不掌握方法,只会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就是标准的“两脚书橱”,有效教学的目标能达成吗?当然,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尽快走出语文教学的怪圈,真正地实施有效教学。

 

【实践篇】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做法

通化县东宝中学   王雅惠

新课程改革,使教育理念发生新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也产生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成为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力地挑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一言堂”,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通过到外地学习和不断摸索,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实现了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运行过程中,我所任班级运行状态良好,两年来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组建小组依据。小组成员不能自愿组合,要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使各个小组间水平相当,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均衡,这样便于公平竞争。小组成员应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外向的和性格内向的均衡搭配,组合办法主要以每次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个别特殊学生可在老师允许下进行调整,这样就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基础,便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学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二、明确合作分工。有些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不能较好地把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当作一个学习共同体。起初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多数学生不善于围绕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有的趁机说些无关学习的事,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种状况,老师深入小组,对学生加以引导。如:组长就是负责人,组员由组长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编号;学习小组选派几号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和方法;组内轮流汇报交流心得、观点;小组成员汇报后,先由合作伙伴进行补充说明,再由其它小组补充或提出异议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学习习惯逐渐形成,有的学习小组甚至人人争先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虽然要花费许多人力和时间,但毕竟每部大脑都运作起来了,而且还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只是拔尖学生唱主角的弊端,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的机会,同时在展示中认识自己、发现别人,学会了尊重和欣赏,做到了全员参与,提高了整体效率。

三、把握合作时机。合作学习不是形式,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实有必要同学间合作,若要取得实效、高效,必须从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出发,必须从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握合作时机,创造合适的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很关键,一般下列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利时机: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模糊,似是而非时,要组织讨论或辩论;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讨论。如果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讨论难度过大,大多数学生又解决不了,产生疲惫心理。因此,老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通过对学习内容的任务分析和学生实际的研究,预设具有一定挑战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提出恰当的合作学习问题,这样大家对合作学习的任务非常明确并感到需要合作时,合作学习才达到实效高效。

四、适时评价激励。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个人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评价工作分为定期和不定期评价,日常表现做不定期评价,学期末做定期评价,并据此及时评定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对进步较大的组员不仅要表彰组长而且对其家长也进行表彰,保证进步的长效性。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落实,它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当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是教学中的万能钥匙,更没有可以直接套用的模式。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进行研究、探索有效合作学习径和方法,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将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使学生释放生命的光彩。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通化县快大茂镇大都岭学校  秦选丽

在学习山东杜郎口和江苏洋思经验中,我们听到的先进教育思想是“以学定教”;听到最多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第二种是教学生,这两种都不好,好的是第三种,不是教,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教学生学。"而如今我们教师就应该做第三种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断学习,不断地探究新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不同于数语外大科,它既不受家长重视,也不受学生重视。但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科教师的协调配合。我利用两年时间对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了研究。

策略一:利用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导学)

此种策略适合初一上学期的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他们首次接触政、史、地、生四个考试科目。虽然他们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但忽然面对七科学习内容,他们还是有点手足无措;另一个特点就是他们阅读能力不强,不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可利用半学期的时间,教他们如何自主看书,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在学习中抓重点。这时,课前学习目标的拟定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教学生阅读方法,教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

策略二:精心安排学习环节,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先学后教)

此种策略适合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有了上学期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读书,能自主发现问题。因此,在下学期的第一节课堂学习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本学期的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牢牢记住学习的各个环节,并明确各个环节,他们需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为了便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仍可由教师设定学习问题,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出示,以帮助学生补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遗漏。学习环节一:学生自读教材并圈画重点;学习环节二:学生对照板书学习问题,查漏补缺,完成学习目标;学习环节三: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答疑,以学定教;学习环节四:有争议问题的讨论、交流。

策略三: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促自主)

理论上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策略体系。他们既独立又互相配合。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总会有些学生提出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需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组长召集组员,整理学习疑问,本组能解决的问题,组内消化;本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将问题提交,由其他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助解决。对于合作过程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可以适当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多动脑思考,以便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学习问题,或者想出能使同学、老师佩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不仅克服了学生学习懒惰的毛病,还养成了学生善于动脑思考的好习惯,更会让我们的老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从而实现角色变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现代学生渴望会教学的老师,希望同行们热爱我们的职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成为学生们爱戴的好老师。

  

 

主题词:有效教学  建议  经验汇编

 


发至: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

 


主编:丁金干    责任编辑:王金库    

 

联系电话:5224887       电子邮箱:thxwjk@126.com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 吉ICP备07000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