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在学校的倡导下拜读了张海晨和李炳亭两位专家编着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感悟颇多,但其中更多的是引发了我对我六年来从事普通高中教育的反思。
正如本书在第一章《教案之殇》中提到的中美“预言”的例子,中国“刻苦的好学生”居然没有美国“懒散的不好的学生”成就高。这则例子真切的告诉我们教育方法和方式的不同,最终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而我们从事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所面对的教育的对象,也恰恰是所谓的“懒散的不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数也不热爱学习,但他们智力并不低下,对生活一样充满热情。我们如何能让他们未来在哪个方面有所成就,或有所作为呢?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有所突破。
通过阅读本书,我想我们可以首先从备课、导学案设计等方面首先进行改变 。
一、备课。本书在第八专题中集中阐述了“集智备课”。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一概念。很新鲜也很触动。对我们现在的学生如何能把基础知识简单化、兴趣化,其实比把知识讲深化,要更难更费劲。这就更需要集体的智慧。而且在备课中需要更注意学情的分析。我们的学生对于小学、初中的知识的掌握原本就不是很好,而且掌握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让他们掌握高中知识。以及能让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这就更需要我们备课时更加的细致,也更需要集体的智慧。
在“集智备课”这一专题中,书上还着重阐述了二次备课的重要性。这也提醒了我们,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我们在上完一堂课后,要更注重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把基础知识简单化、兴趣化了。如果做到了我想我们的学生才能掌握我们所讲的,如果没有,很可能我们的课、我们的辛苦就白费了。但通过二次备课,我们可以找到不足,也可以找到可取之处,并为下一次课做准备,以便让学生能愿意听,并能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导学案。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案。但传统的教案已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和现在的教学,就更不能适应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就弱。如果利用传统的教案教学就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无味。
本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的导学案。导学案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书中已经为我们做了明确的阐述。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其中的“练案”和综合性评价,我觉得对于我们普通高中的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过程是极为重要的。
1、“练案”。我们的学生本身知识基础不是很好,所以对课堂中教师讲的东西并不能完全理解,这就需要通过训练帮助并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同时,我们的学生之间的能力和知识掌握上的层次又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练习题上不能单一的一概用之,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练习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学生都能在学习上找到成就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并主动的去学习。
2、综合性的评价。考试成绩、其是高考成绩的确是对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但我个人觉得我们不能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普通高中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单单的三年高中学习就能培养出来个“清华”、“北大”。所以,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更有利于帮助我们的学生增加信心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书中告诉我们对于导学案在课堂中的使用时要注重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这与我们学校近来推行的小组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所以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多给予学生以自主的空间,以便他们能更多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样他们在课堂中才能有所作为,才不觉得枯燥、无味。
以上便是我读《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的一些感悟和拙见,不当之处望大家见谅。
点评:《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一书带给我们的是思想的变革和教育智慧的分享。李鸿伟老师结合我校实际,从备课、导学案设计、课堂教学三大方面对传统教学与导学案两种模式进行了深刻地对比和反思,转换了教学理念。变传统的“惟教”为“惟学”,变“惟师”为“惟生”。更加符合普通高中学情的特点,也充分体现了本书“服务于学”的精神。
正因感其变,才能悟其性,相信导学案教学模式会在我校的课程改革中扎根、开花、并终会在小组合作的探讨与实施中结果。 赵丽
作者简介:李鸿伟同志2006年毕业于通化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中教二级。历史教师,任现三年四班班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