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第四条写道——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就又一次强调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知识系统的基石,以往的语文教学过分的、片面的追求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受到众多的批判。随着新课程的施行,这种现象得到了较好的纠正,但是矫枉过正,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基础知识却被忽略,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实基础知识看成是脱离新课程,这些认识与行为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 新课标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是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知识的内涵、落实的形式和要求做出相应的要求。新课标删去了“繁、难、偏、旧”的知识点,不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基础知识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但是这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相反是对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个人素养方面转化。
因此,在落实基础知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充分认识新课程有关基础知识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探究合作、实践体验等方式加以落实,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与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的形成相结合。 【案例描述】 一、课前预习所要解决问题
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通过练习册、相关书籍、网络查找
2、 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
3、 找文言文现象,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试着归类总结
二、课上 师:课前我让大家预习了《桃花源记》一文,现在交流一下大家的成果。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陶渊明?
生: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师:很好!还有补充吗?
生:他是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师:非常好!在了解陶渊明的时候我们重点要了解什么?
生:名字、朝代、评价、作品
师:很好!关于陶渊明我们了解这些就可以了。
你认为本篇课文我们应掌握哪些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生:(学生一一指出)
师:(稍作补充,勾画,留给学生时间开始识记)
生:(专心背诵)
师:(抽查提问,加以鼓励)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的这么好,非常不容易。
我们现在开始归纳文言现象,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开始讨论总结
生:(分组讨论)
师:文中出现的通假字是哪一个字?
生:“要”通“邀”,邀请的意思
师:正确,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生:根据读音和上下文的意思
师:很好!再请同学们找一下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生: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专指丈夫的配偶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查资料
师:还有吗?
生:交通,古代是交错相通的意思,现代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师:非常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根据交通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想到的。
师:也就是联系课文,找到了答案。很好!还有吗
师生互相交流
…… …… 【案例评析】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预习是关键
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合理有效地预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变灌输为自主探究 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多老师可能会选择当面告诉学生在这里“大”表示对禹的尊称,是敬辞,一问一答中学生除了知道这个答案之外,别无所获。更为严重的是,这样还会让学生养成不思考、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只求答案,不求如何获取答案的过程。而本课采用了探究性学习,先让学生回家查找资料,不仅让学生知道“大”的多种含义,而且让学生养成自己动手获取信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的养成是让学生一生受用的。
三、适当采取合作探究方法 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四、把字词教学有机融入课文教学
让字词教学融入课文教学之中,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进行。 因此,我们不能按传统的做法,把基础知识孤立出来,为落实基础知识而落实。不能过于注重基础知识本身,而应该让基础知识成为一种载体,在掌握这种载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情感价值观。
这节课的解词部分注意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意思,做到了把字词融入课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反思】
在新课程对基础知识的终极指向重新审视之后,基础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合。要想有效落实基础知识,必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上述案例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探索。案例一提出了,在自主探究中落实基础知识。在课堂之前要求学生很好的预习课文,提倡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收集归纳整理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很多的基础知识可以用这种方法加以解决,比如文学常识、诗词积累等等。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是良好的。当然新的教学方式肯定不止这种,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