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反思
三棵榆树镇中心校 刘艳华
借这次去实小听课的机会,我听了《生命 生命》一课,这节课展示了教师自己上课的风采。也使我在教学上增长了不少的见识,受益匪浅,成长许多。看课后静下心来反思,有一些地方需要我学习。
一、教学方法指点得当
指点学生默读课文,找体会深刻的语句写感受。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
二、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 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三、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学生列举了雷锋、保尔、革命先烈等人物。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怎样成功的课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如果本课教学中增设一个亮点:“给学生一定时间书写生命的感悟,增加学生对生命的理解程度就更好了。”
《生命生命》课后反思
三棵榆树镇中心校 胡艳秋
《生命生命》是四年极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听了胡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我深受启发。在课上,胡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解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反复品读重点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
反复品读重点句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学生朗读重点句抓住“挣扎”、“极力”、“跃动”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品中捂,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在“瓜苗生长”这个段落中,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读出瓜子非一般的力量,学生入情入境,发出肺腑地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力的价值不在于存活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让自己活得精彩,从而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二、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堂上,胡老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探究、感悟。学生通过读书,自主概括文中的三件事,并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朗读,谈体会,谈对作者的认识,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大胆交流,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三、体验与反思。1、播放精美的飞蛾、瓜苗图片,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摸自己的脉搏,感受心跳,感受生命的存在。2、播放雷锋、刘伟、张丽莉等英雄人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
四、板书设计构思巧妙。胡老师基本功扎实,把课文的重点运用简笔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把课文的中心展现的一览无余。
五、文本拓展恰到好处。胡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拓展阅读训练,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到的品读方法朗读《向生命鞠躬》一文,学生能够运用结合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句子的含义,说出自己的感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的,我觉得一下几点胡老师有待加强。
1、加强朗读指导,抓住重点词语,教师可适当范读,效果会更好。
2、应做到读写结合,加入小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课后反思
三棵榆树中心校 王维女
程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很有收获。程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而且这节课从头至尾都给人以清新之感,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一丝凉意、一丝清爽。
一、整体感悟,抓住重点句层层展开。
在教学中,程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想想主要内容,再找到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的一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哪些语句具体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有关句子进行体会,在这一过程交流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的美景,了解奇特的德国人。
二、角色体验,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
学生无法亲临德国街道,感受异域风情,程老师步步引导,加深学生对“奇丽景象”的感悟,对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魂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程老师准确的把握住了难点,运用“角色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同学们,假如此刻你就是一名游客,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假如此刻你就生活在小镇上,当你背着书包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忙了整整一天刚下班的人,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感到怎么样?假如你是一个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的人,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设计,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其将自己想象其中的一个角色,置身于德国街头,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也就落实了难点的教学。
三、重视朗读体验。
语言是语文之“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程老师“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程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点句子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如在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在想象中品读,在读中想象,在品读中悟情。通过读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总之,程老师的课让我多有启发,引发自身更多的思考。激励我多多学习,为下一步上好语文课,多多努力!
让教学在平实中见精彩
——听课反思
通化县三棵榆树镇中心校 徐颖
4月15日和16日有幸参加了县实验小学举办的“教研员定点包校、三校联研”教学研讨活动,其间感触很多,收获颇丰。
15日分别是许经宇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黄雅丽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及张金凤主任的评课,这两节数学课都是概念教学课。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两位授课老师都没有按以往的教学模式“呈现——理解——记忆——运用”进行教学,而是采用了“感知——自主探究——亲历感受——学以致用”的新教学模式。 同时,两位老师都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求知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两位教师都是用观察图片、欣赏图片的方法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了良好的气氛。
二、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两位老师都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触摸、描画,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解题的技能技巧。两位授课老师都精心设计了练习题并及时讲评、纠错,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6日分别是胡艳秋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和程锦秀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及刘福贤主任的评课。两节语文课都是精读课文第二课时。
两节课都很精彩,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教学目标清楚
《生命 生命》一课突出词段的理解,《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突出了篇章的理解。这样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教学的目标与重点。
二、渗透学法的指导,关注策略的形成,能体现授之与渔。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第七次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要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美丽的转身”,要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两位授课教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换词语”、“说句子”等形式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应用的训练,都能够通过评价语、指导语、板书及自学提示等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做到了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
三、进行了相应的拓展阅读
两位授课老师都能结合本单元教学主题和授课教学重点相应地进行了拓展阅读训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总之,纵观四节课,均给人以真实、扎实、朴实的感觉,没有什么花架子,平实中见精彩。
让教学在朴实中升华
——我的听课反思
三棵榆树镇中心校 郑春霞
4月16日,我有幸去实验小学听了两节语文课,受益匪浅。两节语文课分别是四年级的《生命生命》和五年级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堂是那样真实、朴实、扎实。
《生命生命》一课, 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飞蛾和瓜苗强烈而执着的生命力,教师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比如:“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抓住“极力”一词感悟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教师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到生命就是就是面对困难的不屈向上!面对危险的执着!再引导学生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是白白糟蹋?怎样是好好使用?点拨学生感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教师进一步引导: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随即出示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进一步验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就是是好好使用生命。通过最美教师张丽等三人的事例,揭示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能珍惜生命并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后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自己的话是让别人看的》首先从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句入手,让学生从两方面谈谈对德国人养花的理解。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通过引导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以及通过对德国人和我们养花的不同加以比较,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通过拓展阅读季老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将所学的学习方法应用到阅读中去,从而做到学语文,用语文。
两节课的共有优点是:
一、能注重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悟课文,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两位教师在上课开始,都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词语、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逐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注重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两节课都设计了拓展阅读,将所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下一篇阅读中。读万卷书才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课尾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为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拓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听课我反思(分数的意义)
三棵榆树镇中心校:郑晓霞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作为一个听课老师,我被教师所准备的充分的感性材料所吸引,何况是学生。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力 ,教师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我认为这是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因为它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还有精当的练习(内容精、形式活、思维价值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今后,我也想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 。
当然,本课还有一点值得商榷:香蕉有大有小,教师圈出四个香蕉中的一个表示四分之一,是否恰当?
我听课我反思(三角形的认识)
三棵榆树镇中心校:郑晓霞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认识、特征和画三角形的高,在教学中,黄老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来发现新问题,认识新知识。本课的重点 是画三角形的高,所以在课堂上的时间分配上,黄老师主要以该重点合理地展开。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朴实的课,扎实的课。我不禁为之感叹。这节课的风彩主要如下:
一、落实知识和能力,体现两者的互动发展。
教师课中让学生通过做、摸、想、画、 一系列过程来让学生感受 三角形的特征,有效的为三角形的进一步认识做好了铺垫。在充分感悟了三角形的知识点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了知识的连接,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以往的概念教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一种内部动力来达到学习目的。这种内部动力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只有他们有了这种学习数学的欲望时,才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整节课中, 教师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个内容时, 教师先让学生 利用手中的学具观察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定点,几个角。学生基本能说出这些问题。接着就让学生根据对三角形已有的认识,概括出什么事三角形。
三、重视 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高的画法,教师的指导完全打破以往的讲授。而是循着学生的 好奇心层层展开。让学生始终有一种 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达到了以凝激思的良好效果。
当然,如果教师能在新课之前让学生明确一下什么是线段,什么是射线,那么学生概括三角行的概念会更快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