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课标作指南
在过去,教师手里有一本教参和一本教材就可以备课、写教案了,读不读教学大纲都没什么不一样,但是现在如果不读课程标准(课标)就会不一样了。有没有课标意识是衡量传统教师和现代教师的重要标准。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育方向、教育目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熟读课标,研究课标。课标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内涵上有质的不同,对我们的教学起着无可代替的具体指导作用。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构架。它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人员、教育管理者等)准确理解标准,减少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这些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教材不再是供教师传授的经典,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是好的范例而已。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终极目标”。这就说明教材既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更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导学案设计在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和学生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按照课标的理念,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涵包括内容、编排体系、呈现形式。其中,教科书内容的选材标准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的学科内涵的内容。而编排体系倡导探究式的呈现方式。这就是为什么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主张要体现探究性、情境性原则的依据。
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与教学大纲不同,课标提供了教学内容的学段目标,而没有指出这个目标是在哪个年级,应该在哪个学期达到。这就给教材编订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同时也给学校进行学段课程改革和教学整合搭建了平台。比如河北围场天卉学校、沈阳立人学校等在学习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大单元”教学模式和整体教学系统改革。两所学校分别在教材和教学系统上进行了课程资源重组和教学系统重构,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科书,从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的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建议。比如语文课标提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领会了这一点,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上就不会以成人的理解来强加于学生,教师也不会再搞“一言堂”,不会再出标准答案了。比如作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你就会摈弃那些格式化的“八股”和统一标准的桎梏,从而少了一些程式,多了一些创意,少了一些空话套话,多了一些生气灵气。比如数学课标给出的第一学段有关计算技能的评价建议:“……这些要求是在学段结束时应达到的,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这样的建议都可以直接作为课堂质量评价的一个标准。
课标提供了大量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课标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际,不仅提供了大量教学案例,而且给出了比较细致的案例描述。这些案例在说明中指出了案例的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这些案例在说明中指出了案例的适用年级和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分析,并为教学中如何设计呈现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运用这些素材提出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认真解读这些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及其目标,其中的许多案例实际上可以直接或者经过“二次加工”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艺术课标“分组调查一个民族不同地区的艺术,并将艺术形式与该地区的建筑、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全班分享调查结果”……类似这样的案例,就可以直接或者稍加整理拿来使用。也提醒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设计生活化、真实性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课程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课程,而成为学生“触摸得到”的体验式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