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情感 |
|
作者:吴秀艳 文章来源:金斗中心小学 点击数:1140 更新时间:2012-10-8 |
当我持着《品德与生活》教材走进一年级课堂时,一个简单的教学情景促发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情感。
第一课是《我背上了新书包》。领着学生参观了校园之后,带学生到厕所,讲解如何安全、卫生地解手。(虽然这是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我觉得提前讲很有必要。)然后,回到教室,稍微休息后,让学生画画,可以画对校园的印象,也可以画自己的心情,随意画也可以。
一个叫蒋灵昊的小男生把我叫到他的课桌前,开始给我讲他的作品:“老师你看,这是妈妈带着孩子在河边钓鱼。河里乌龟妈妈和小乌龟、鱼妈妈和小鱼在游泳。小蝌蚪们在找妈妈。河岸上,蜗牛妈妈和小蜗牛在草地上玩。”不知什么原因,听他讲完我心里一愣,感觉有点怪——为什么图上都是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呢?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那你的妈妈在家里做什么呢?”他干脆利落地说:“我的妈妈在威海给我挣钱呢。我和爷爷奶奶在东北。”(他居然能说出“东北”这个词,惊异。)
我终于明白了,孩子虽然知道妈妈在外工作是为了赚钱生活,但是他的心灵深处不自觉引发的对母爱的那种渴望是多么强烈。心里酸酸的。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生活性,教材编写也是来自儿童生活。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以关注学生情感为主。
现代社会,人们为了提高生存质量,纷纷外出寻求致富之法,而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只要有人照顾,不缺吃不少穿就行了,岂不知父爱、母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最优质的营养。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现象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课题。尤其应该引起品德与生活教师的关注。
关注学生情感,走进学生心灵,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应该是思品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作为《品德与生活》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做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还应承担儿童情感的宣泄者和心灵的疏导者。让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有一个倾泻之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地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采取有效地教学策略,通过平等和谐的课堂和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铸就学生良好的品德。
|
|
|
|
上一篇文章: 写给你们
下一篇文章: 通化县大泉源乡天仁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