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实施方案  |  学校规划  |  教师规划  |  专题活动  |  评选结果  |  教育汇编  |  校园文化  |  培训信息  |  学校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吉林省通化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专题网站 >> 学校规划 >> 正文
光华镇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光华镇中学    点击数:126    更新时间:2013-4-7

 

 根据《通化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方案》制定《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光华镇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为本,以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为抓手,以名师梯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构建和完善以学校为基地、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教学实践为导向,完善学校师资的自培,强调“因人施训”、“因需设训”,关注教师人文需求,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坚持师德与师能同建原则,坚持专业与特长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专家引路原则,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时效性。建立一支适应教育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身心健康的专业化师资队伍。

    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发展,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实现“学习型、创新型、民主型和合作型”的教师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坚持“教师为本”、“行动为本”和“学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原则。

  “教师为本”,即尊重教师的主体精神,满足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高”的心理需要,引导教师自主确立自己的努力目标,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行动为本”,即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行动跟进”等实践活动,以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为抓手,引导教师在不断探究和解决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为本”,通过主题教研活动,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在实践中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构建发展和成功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加强不同年龄段教师梯队建设,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在年龄段上的延续性。

  二、基本原则

  1、针对性原则。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问题,将教师的个人提高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师队伍。

  2、实效性原则。紧密结合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以“发展”为目标,以“课题”引路,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管理、评价交流中的“问题”解决。

  3、开放性原则。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寻求精良的师资援助,点面结合、名师引领、新老共进。学校搭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现状分析

  光华中学始建于195831,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240人。在岗教师45,平均年龄40岁,其中,专任教师37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县级骨干教师9人;高级职称11人,占教师总数的27.5%;中级教师17人;大专以上学历39人,占教师总数的97.5%,学历全部达标。

  从整体上看,目前我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已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层次趋于合理,中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但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不平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与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还存在距离。特别是一些较为年轻的教师。他们学历层次较高,学习能力很强,但同时由于缺少全面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专业基本功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亟待提高。他们思维活跃,不容易被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有很强的教改意识,易于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创新,但同时缺乏更高层次的引领,又缺少必要的专业指导,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其创新又容易成为没有实践积淀的无根之木,无水之鱼。这种客观现状决定了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形成专业化教师群体。

  四、目标要求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初步创建有我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营造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教研氛围,探索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努力使每个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专业道德、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现高效。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教学技艺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培养2-3名水平较高的各级各类名师。

  确立“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的观念,建立教师发展层次和梯级培养计划,设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建立学校对教师发展的校本培训的常效机制,鼓励多出学科带头人,鼓励骨干教师打造自己的教学特色,也为青年教师缩短成长期创造优良条件。三年内,每位教师都能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 95%的教师合格课过关;70%以上的教师达标课过关;40%的教师优质课过关;力争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5人以上,推出在全县有影响的名师35名, 23个学科成为通化县名学科,争取学校有10名教师能够成为各级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

  具体发展目标和要求:

  (一)新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目标:使新教师两年后基本能成为合格教师。

  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达到自学与指导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反思相结合。学校通过新教师入职培训,选择骨干教师和新教师进行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结对子,根据要求开展传帮带的培养工作。注重“培、用”兼顾,给于新教师一定适应期,以利于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

达成标志:基本熟悉本校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基本能做好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教育责任感,热爱学校,热爱学生,能较好地达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合格课过关。

  (二)发展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目标:能达成新手阶段到胜任阶段教师的转变,成为校级、县级骨干。

  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与骨干教师自愿结对,在师德修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教育科研、学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带教;通过帮带,合作共进,有个体教学风格。提倡多参加片及学校层面的公开课等交流活动。

  达成标志: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形成风格;掌握初中各年级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学科专业知识扎实,能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好,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能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达标课过关。

  (三)成熟型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目标:完成胜任阶段教师到成熟阶段教师的转变。成为县级、市级、省级骨干教师。

  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渠道,选择校内外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名师担任导师,校内师徒双向选择,自愿结对,在理论学习、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名师引领,合作共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达成标志: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实绩明显,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相应的研究成果,能主持开展课题研究;有较强的带教青年教师能力,被带教者成长迅速;有较强的自觉发展意识和能力,在县级层面有一定的知名度,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在同类学校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优质课过关。

    五、实施举措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专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深化师德建设,提升师德建设内涵。以促进教师成长为目标,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师德导向,增强教师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促进师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经常化,增强师德教育的实效。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达到95%。利用校园网,构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平台,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

  2、抓实具体目标管理与评价。在实施三年规划的操作过程中,考虑到我校教师队伍特点,决定以建立教师梯队、强调分层管理为突破口,以教师实际需求为抓手,通过梯队的建立和管理,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不同的培养措施,从而使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形成专业化教师群体奠定基础。每位教师根据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三年规划的要求,思考并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认真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切实制定好阶段性发展目标,在教学、教研、管理等各个层面定好方向与具体工作指标。学校将根据个人目标,检查登记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并给出评价。学校根据教师制定的目标和措施,有针对性地把握全校教师的整体发展方向。然后将学校确定的培训目标与教师个人申报相结合,初步确定骨干教师梯队各级目标对象,进行培养。制定“量体裁衣”的教师成长菜单,每位教师明确自我发展的类型与层次,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个人申报、教研组推荐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一批重点培养对象,明确其培养的梯度层次(县级骨干教师、市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3、挖掘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⑴开展多元化培训进修。a、名师引领。邀请县市专家、名师来我校作专题报告,创设互通平台,促进提高。带领教师观摩市县教学展示活动,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我校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惠及教师学生。b、三课过关活动。学校将根据课堂教学效益年活动的要求,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通过三课过关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将进一步完善日常的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公布参与听评课教师的人数情况,推动常态课堂教学的优质化。通过主题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与课堂教学水平,使得教研活动收到实效。充分挖掘我校骨干教师的资源,强化教师的合作意识,发挥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的作用。C、进修送学。学校积极创设条件,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到兄弟学校互动交流。d 、注重校本培训,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学校通过《研修方案》,征求和收集教师的建议,积累校本培训的第一手资料,为学校确定校本培训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在内容上,根据教师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弱势,将校本培训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形式上,将校本培训与建设教师梯队的需要紧密结合,分层培训,采取专家培训和自我培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e、定期汇编教师论文、案例分析、反思体会等并筛选优秀文章参加上级评选。⑵继续发展结对帮带工程。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拜老师、带徒弟、结对子等形式,通过言传身教,耐心指导,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素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每学年度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骨干教师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评比,获奖成绩作为评定先进个人、优秀教研组的重要指标之一。评选校级青年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为青年教师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组织青年教师校内交流会,为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⑶充分利用名师工作室,鼓励教师参加开展多层次的研讨活动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年中争取我校有1-2名有独特教学风格、并为学生和社会所认可的名师。

  4、创建学习型、合作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重新学习,挑战传统,挑战书本,挑战自我,学习将成为教师生活的基本方式。学校必须建成学习型、合作型组织。a、增强主动意识。让教师产生学习紧迫感,产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要提高,从而产生内驱动力。 b、强化目标意识。通过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了解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看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明确自己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c、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形成支持性氛围。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读书征文、报告、演讲等活动。开展创建优秀教研组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不断推进。 d、以校本实践研究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倡导每个备课组、每个协作组的基于问题的研究等作为一种有效的合作学习、以此加强备课组建设。在这里,学习反思与创新相结合,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进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智慧和专业技能。e、创造学校文化氛围。坚持完善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创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

  5、科研带动和专家引领。⑴每学年度至少请一位科研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促进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⑵积极参加或承办各级教研活动,通过承办这一平台,实现和有关专家、教研员互动教研,构建“教、学、研一体化”的培训机制,以保持教师专业的长足发展;⑶教研组每月安排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交流活动一次,要有专题发言(教研组负责登记),鼓励成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⑷筛选学校教育教学实践面临的难题,设立相应的研究课题,申报申请1-2项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课题,并完成课题的研究和结题。建立校级课题管理机制,引导教师进行专题研究,为申报各类各级课题作积极准备,每个教研组有一个研究课题,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让课题成为研究教育教学的真问题,真正形成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⑸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鼓励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特长和学校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启动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部分教师及教研组编写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年内开发1-2个校本课程系列;⑹积极鼓励教师论文撰写,同时提供论文的发表机会;⑺推动组织开展读书活动,为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书籍,指导教师阅读,创设书香校园;⑻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教育案例。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难以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会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发展的催化剂。组织开展以备课组为单位的“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提高。结合双上双备一反思教研活动,开展备课、上课、同伴互助、专家点评、反思的教学研究,围绕一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一系列讨论。课前带着问题设计,课中以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和自我反思。a、课前反思,以教研组长和各备课组长为核心的研究小组,立足在长期实践中发现和积累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带着对问题的理解,讨论解决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并反复讨论修改、完善。b、课中尝试。尝试立足于自然状态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行为等方面,注意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实践尝试后,小组讨论诊断,对不理想的地方进行再修改,进行二次备课,形成可行方案,作为备查资料。c、课后反思。反思教学的全过程,设计—实施—反馈。

  6、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完善已经建立的校本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课题研究等规章制度;建立与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奖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的保障机制。在机制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动力,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有效进行。教导处负责学科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工作。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我校现代化网络设施,创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的操作系统,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的专业发展档案,科学记录教师专业成长过程,让教师能够循着自己的成长足迹,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系统化、科学化地进行自己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在保持对教师定性考核的基础上,开展量化考核,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并把对教师的考核结果装入教师的档案,同时作为教师评聘、选优的重要依据。

  六、基本保障

  1、组织保障。校长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教师的聘用、培训、职务评聘、考核、奖惩等工作负总责,并接受教代会的监督。学校党总支对教师培训工作起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学校设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学校各处室齐抓共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网络。下设工作组(设在教导处),领导小组起决策、保障和监督作用,每月研究一次工作。工作组具体负责教师成长的管理、考核、实施、督促和评价。相关教研组设立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联络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联系,其主要职责是检查教研组成员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向校领导小组反馈。教师在每学期末就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进行小结,肯定成绩,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努力方向,由校领导小组审核,并提出建议,归入个人业务档案。领导小组每学期末对全校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小结和分析,调整培养计划。教师个人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的特殊业务进修要求,由领导小组汇总后报校长室研究决定。

  2、体制保障。⑴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考评制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成效纳入校管理层考核的范围,把是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评聘和奖惩的依据。⑵加强教研组管理,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教导处承担相应的培训或管理任务,培训工作是每位教研组长的本职工作。⑶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个人业务考核,考核方案挂靠。⑷逐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活动常态化、多样化、长效化,使教师通过各类适合的培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经费保障。进一步增加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对于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加教科研,而且有实践成效的教师,学校为他们进修、深造创造机会,在评奖、评职称,晋升和提拔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甚至破格。学校设立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项基金,对出成绩、有贡献的教师进行奖励。对不能按要求完成校本培训工作的组室,追究组长的责任。

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光华镇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领导小组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版权所有 宁都县教师进修学校 维护制作:电教信息部
    联系电话:0435-5224989 邮编:134100
    推荐浏览模式 1024*768分辨率 吉ICP备17008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