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根据《通化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学校“十二五”规划,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特制定我校教师队伍三年专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教师是“人才兴校”的第一资源,学校发展要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要以素质为本。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现代化人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紧紧围绕“以德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立校”的办学宗旨。以精干、高效、务实、创新为原则,在新一轮发展中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培养,在质量中提升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关注每一名教师的发展需求,师德锤炼与专业提升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发展优势与全面均衡相结合,切实提高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我校核定编制数为70人,现实际在编教师77人,现有教学班18个,在校生526名。教师中具有大本学历25人、大专学历28人、中师学历23人,小教超高2人、小教高级52人、小教一级2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县级骨干教师8人。校级骨干教师15人。30岁以下1人,30-39年龄段教师23人、40-49年龄段教师41人、50-59年龄段教师12人,教师平均年龄为44.2岁,其中45岁以上34人。
(二)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有些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2、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水平不平衡,缺少名师的引领。教师年龄逐年老化,整体业务素质不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3、教科研工作存在走形式现象,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研组建设功能和形态研究不够
4、学校办学特色不突出。缺乏示范性。教师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5、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办学经费短时间内满足不了硬件配备的需要。
6、学校在德育教育、校本研修、师生发展等方面没有建立起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的运行机制,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
7、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仍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敬业精神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总目标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学养深厚、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使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感受到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的快乐,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智慧成长的快乐。逐渐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校风“博学、敬业、严谨、善教”的教风,“乐学、勤思、拼搏、进取”的学风。
四、具体目标:
1、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元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培养一个具有现代教师人文精神和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群体。
2、拥有一支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教科研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创设主动学习不断提升的氛围。
4、完善骨干教师培养、评选、考核机制,造就一批积极投身教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骨干教师队伍,目标在县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3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后备以上8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五、主要措施
(一)师德建设
以“修师德、练师能、树师表”为宗旨,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体,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学习、研讨、演讲等活动为载体,以考核、评比为驱动机制,大力推动我校师德建设,提高我校教师道德素质,树立为学生、为家长服务思想和敬业、勤业、精业、创业以及献身教育的精神。
1、提升教师师德理论修养。
遵循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为先”的理念,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开展系列学习。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规条文的学习到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一些着名教育专家有关师德修养的书籍。
2、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在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座谈会、典型经验交流会、“四师”(强师德、提师能、树师表、铸师魂)、“三爱”(爱岗、爱生、爱自己)、激励教师弘扬三种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创业精神,树立五种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大力营造敬业奉献的舆论氛围,呈现出一个人人争先进、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唤醒教师的主人翁意识,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精神铸造精神,用人格塑造人格,做到政治上是学生的表率,思想上是学生的导师,精神上是学生的支柱,学习上是学生的伙伴。
3、以管理为保证,促进师德养成。
首先要建立健全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其次是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定期检查、评估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达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风貌、待人处事、人际关系等是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师的仪表、风度、为人处事进行规范,并不断督促、检查。
(二)提升师能
知识是教师安身立教之本。在知识更替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教师,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业务,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不能履行教书育人职责。
1、抓学习:制定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业务培训、网络研修,引导教师牢固确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历层次。组织教师参加“学法规、学理论、学业务”知识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教。
2、抓培训:开展研修活动,做到理论培训与学科培训、上级部门培训与校本培训、素质训练与学科教学、活动培训与考试竞赛“四个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建成长平台,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上公开课、课堂教学展演、论文评选、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高等,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抓骨干:优秀教师的培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工程。我们选准一些教学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给其适当加压,让他们挑起教学改革的担子,大胆任用青年教师,让其担任教研组长。学校经常组织他们外出听课,回来后让他们作汇报课;鼓励、支持、选拔青年教师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教育教学评优活动,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与教学的实践中得到锻炼;对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安排他们参加较高层次的学术活动,让他们参加或承担县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其挑起教科研的重任;组织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写一篇科研论文或教学经验体会文章,择优推荐参加省、市级教科研论文评选,同时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向省、市级教育报刊投寄教科研文章。
(三)完善机制
学校要结合队伍建设的实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评价原则前提下,建立起促进教师队伍发展的基本发展性评价系统和方式。拟建立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教师研究能力评价、教师目标完成评价、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班主任工作评价、师德状况评价、年度考核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为内容的评价系统。
六、三年规划
时间:2012年8月——2013年7月
(一)目标: 通过政治学习,各种培训活动,自学等渠道加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措施:
1、狠抓教学常规管理,落实评价功能,突出引领的作用。
2、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形成校园特色。
3、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
4、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5、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进行经常性的自检自评,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6、建立教师电子管理档案
时间:2013年8月——2014年7月
(一)目标: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博学严谨、具有现代素养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科优质教师群体。
(二)措施:
1、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评价奖励等激励机制。
2、建立教科研保障机制。
3、加强与县进修学校和相关部门的联系,取得领导的支持、帮助
4、面向全体,认真抓好“培优辅差”工作
5、聚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课、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
时间:2014年8月——2015年7月
(一)目标:教学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完善教师奖惩机制,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特色发展,创建校风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信誉度较高的学校。
(二)措施:
1、教师培训系列化,有计划有培训、有考核、有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七、保障机制:
(一) 加强组织领导
为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学校本着对教师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摆在优先实施的战略地位,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
(二)加强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做到:
1、切实加强教研组建设,探索教研组管理和教研活动的创新,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完善教师文化结构。
2、确立培训专题,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探讨教改策略的有益更新。
3、切实合理用好教育资源,如利用互联网及时吸纳最新信息;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互动,深化校本研修。
(三)完善激励机制
逐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帮助优秀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计划,起好引领作用。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成绩突出的学科组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把此项工作列为教师晋级、评聘任用、选送学习、提拔干部的必要条件。
(四)加大经费投入
教师专业发展虽然是精神上的储备,但必须要有物质上的保证。学校将加大此项工作的经费投入,结合教育教学需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订阅报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本县优秀教师来校讲座,选送教师到县、市、省参加学习进修,帮助教师拓宽学习领域,不断更新知识完善学校各项制度,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