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刺绣是一种民间手工艺术,是满族妇女从小就得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能。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它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艺术品装饰。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山水屋舍、吉祥纹样等。反映了满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目前国内只有辽宁省的锦州兴城等部分地区还延续着满族刺绣文化,满族刺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我校地处金斗朝鲜族满族乡,继承和弘扬满族民间刺绣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几年来,我校在满族刺绣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
2009年6月,教育局丁局长带领中国满族民间艺人王纯信教授等来校鉴赏指导,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
2010年10月20日,我校被确立为 “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刺绣少儿传承基地”。
2010年10月,在教育局丁局长的陪同下,国家“蒲公英行动”小组来校调研,对学校的满族刺绣惊叹不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充分肯定。
2010年11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通化二分队一行20余人在我校举行了“抢救性记录满族民俗文化遗产拍摄活动”启动仪式,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开发。
2011年9月,县电视台为我校曹继红录制了《投身满族刺绣的创新者》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播放,使满族刺绣在县域内得到宣传。
2011年12月,通化日报社陈主任在丁局长的陪同下来我校采访,对满族刺绣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2012年2月,《城市晚报》记者王耀辉来校采访,并发表了《穿针引线,绣出“最炫满族风”》的文章。
2012年3月,吉林日报社记者杨济宾对我校刺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采访,并发表了《“嗅”出浓郁的关东气息——非遗传承在通化》的文章。而多家新闻媒体的采访,也正说明了满族刺绣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2012年9月,曹继红代表学校参加了在山东枣庄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我校获参展奖,曹继红获传承人展示奖。
2012年11月,曹继红又代表学校参加了“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我校的“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项目”荣获金奖。
到目前为止,4名教师的11幅刺绣作品被吉林省博物馆和通化师范学院收藏;11名师生刺绣作品在省、市级获奖;两幅刺绣作品在《通化日报》上刊登。
因此,我们将“少儿满族刺绣”作为我们的校本课程,为满族刺绣的传承尽一份力。
二、课程目标
1.以校本课程为载体,使学生了解满族刺绣文化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2.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学习掌握满族刺绣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4.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情操。
5.创编出1—6年6册校本教材。
6.改建满族刺绣展室和民俗物品陈列室共计128平方米,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刺绣文化。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初步确定以下八个方面。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及学生接受的情况,可逐步完善教学内容。
1.了解满族文化和发展历史。
2.执针方法和姿式。
3.执花撑子的方法和姿式。
4.刺绣的各种针法知识。
5.刺绣针法的技巧。
6.设计图案的方法和技巧。
7.不同颜色绣线的搭配与技巧。
8.作品的创作与革新。
四、方法和步骤
(一)课程的设置
1—6年级同时开设校本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1—6年每周开设1节校本课,由专人负责,并逐步辐射到全体教师。
(二)步骤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3.11—2014.2)
(1)成立以校长为负责人的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3)学习相关理论、挖掘满族文化。
2.课程实施阶段(2014.3—2015.7)
开展调查研究,以校本课程为载体进行实践研究,并根据实施情况修正方案,边实验边推进。
3.总结阶段(2015.7—2016.9)
(1)展示作品及校本教材。
(2)形成总结报告。
五、组织机构和分工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杨森林 副组长:李 龙 籍桂芳
组员:丁鸿斌 吴秀艳 孙亚杰 李绍波 曹继红 李冬梅
顾问:王纪(通化师范学院教授) 王亚珍(金斗小学退休教师)
2.确定曹继红(满族刺绣传承人)和李冬梅(美术教师)为校本课授课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