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中,卢志文谈了他对教学效率的看法。他说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做到五个“远大于”,对此我深感认同,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我想要想提高教学效率,除了做到这些还要做到“四为主”。即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旨的“四主”教学方针。
一、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目的和结果是学生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生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学成效的价值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学生在教学中能否发挥主体性作用,能否主动地发展。
可是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只看到学生受动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时代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主体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现在理论界已有不少同志提出,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的核心,就是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性,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这就要求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包办,而应大胆把时间、把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我们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二、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主导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上课时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充满爱的情境,采取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其在学习中,更加集中精力,更好的感知、记忆、思考进而“外化”为课堂活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让他们多读、会读、善读;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现在我们一直在奉行着“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这本身并没有错。然而有些教师却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有人说:“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已经处于失语状态了!”这种说法我看这并不过分,有些人把新课改看成课堂上越热闹越好,学生分成小组,几个人一讨论;老师是报幕员,适时给学生打打场子,最后总结几句,冠冕堂皇一节课,多好啊!殊不知,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思维劳动有多少!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是过去的教师“传授式”“填鸭式”教学,而是教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表现自己的机敏睿智,表达自己的深邃思想。教师主导终极目的是感召、诱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不是纯知识上的传授和思想方面的说教。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说的就是只有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适当的点拨才有效果。否则,就是无效劳动。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充满了民主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老师就应和同学们一样,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但不要忘了老师除了参与者的身份外,还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起着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如果没有进入到问题中来,一是学生的原因,二是问题本身原因,三就是老师只教不导的原因。不组织教学,只是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们一样处于松散“放羊式”无人组织教学的管理状态,自然给某些同学一个可乘之机,睡觉、溜号、不积极思考问题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也就自然的了。
所以教学中老师必须时刻谨记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教学中是学生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造就出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现代创造性人才。
三、以问题为主线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疑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首先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度适中,以此带动学生的创造思维。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当然,问题性水平高也必须有一个限度,不能让学生如“丈二金刚”,这样会适得其反。问题性水平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就足够了。否则,学生的思维难以启动跳跃,到头来是徒劳无益。
第二,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地提出问题。
在语文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创造力从问题开始,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学生没有认真看书的话,是无法发现问题的,因此,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来预习。
第三、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去学会预习和质疑。
1、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要直接回绝,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也不要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如何质疑。
3、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学会了质疑。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提高。问题数量多、质量高(如有些学生甚至提出十几个问题),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飞跃,学生提问质量有了提高,教学质量就会跟着提高。
第四、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处理这类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对待这类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甚至可以把问题公布出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作为学习的重点。
实践证明,新课改环境下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使现代中学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成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我相信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四、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旨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所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实现自身的发展。这种自学能力必须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日常教学应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旨和目的。
近代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由让学生学会变成会学,变知其然为知其所以然。要善于指导学生总结知识规律,掌握学习技巧,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综上所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旨的“四主”教学方针是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须遵循的教学方针,只要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针,就能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获得主体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也就是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率了。
点评:本篇读后感对教师的教育有较好的指导意义。通过细读《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了新的认识,即“四为主”。我们的教学如果紧紧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旨的“四主”教学方针,定会更上一层楼。(裴树立)
作者简介:李茹艳同志2006年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从教以来工作兢兢业业、勤奋进取、刻苦钻研、多次在三校联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所指导的学生作文多次获奖。在校级论文评比中多次获二、三等奖和优秀教学随笔,并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中发表数篇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