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懂得如何在心理上去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
当前的后进生中绝大部分不是智商的问题,而主要的问题在于其心理,这种心理是由家庭、社会也可能是学校、教师的教育不当所造成的。作为学生,他都希望自己很出色,希望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但是,不少学生就是缺少这样的心理满足,所以就在心理上走极端,导致行为和学习上的偏差。班主任的工作并不仅仅是教书育人,还要当好心理辅导者。着名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向外界宣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称有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我在看到“心育失误案例分析”一章时,不经有感于里面记载的事例也曾经离自己那么近,师者的一个“失误”,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沉重的伤痕,这种伤痕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我发现很多学生“后进”的原因都跟家庭有关,有些甚至是根本原因。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不完整、家庭氛围的不和谐或是父母过多地忙于工作,无暇教育孩子、与孩子多沟通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我是一个多余的人”的心理。而父母或者祖辈的溺爱,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使学生易形成不良的情绪体验。学生把这样的情绪带进学校,便使他们容易形成暴躁、胆小、孤癖等性格。这样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无独有偶,我看到好几篇关于“后进生”转化工作失败的案例,并向读者展示了这些学生或退学或转学后写给让他们采取极端方式的教师的信件,或是留言。诸如“老师,我恨你”这类的句子赫然醒目,令人触目惊心。我想,如果是我自己的学生对我说出这样的话,我真得会无法接受的。但是,反过来思考,小学生的思想都是很纯真而直白的。大部分的小学生对自己的老师都是相当喜欢的,也是很尊敬老师的。而如果能让一个孩子说出“恨你”这样的字眼,想来必定是受到了相当严重的不公正待遇。
诚然,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信任”是很重要的一条“法则”。无论何时,作为教师都应该相信,自己这一时刻见到的学生,不再是上一时刻的他(她)。尤其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老眼光去对待他们。否则,或许在某一个清晨,一位暂时后进的学生在来校的路上已经树立了要改过自新的决心,然而老师见到这位学生后,在没有来得及了解他(她)的内心已经有了新想法后,还用既有的观点去指责他(她),这将极大地挫败孩子们的自信心,好不容易树立起的上进心在一瞬间坍塌,或许从此就一蹶不振。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天清晨看到的学生都是崭新的,尽管也许昨天放学时他还因为调皮被批评了。
“鼓励”是挽救迷失方向的孩子的重要“法宝”。在那些怀着愤懑离开学校的学生写给老师的信中,很多都提到,老师为什么总用老眼光看人?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老师为什么“一棒子打死”?对于孩子来说,他(她)哪怕说了一百次的慌,但只要一百零一次说的是真话,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他会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这些后进的学生,不要究其一点,殃及其余,而应尽量发现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大部分“后进生”,后进的都是在学习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长处,万不能对其流露出鄙夷、放弃的态度。
这让我想起我任教班级里的一位“个性”学生。我称他们为“个性”学生,是因为他们总会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上课时发出很大的怪声等。对于这类顽皮学生的教育,要特别注意方法,不用简单地粗暴对待——我想因为他的调皮,在家里也没少受责骂。这位孩子有一点的上进心,但是不够强烈,时常受外界的影响而诱发惰性;有一点关心班集体的荣誉感,但是又不能持之以恒,为班级的卫生问题提出过自己的建议。但是,有时提出的建议放在自己身上就不起效了——随手乱扔纸,做值日做到一半等等。因为年龄稍长于同学,显得又有点“早熟”,有时的言论显得“老气横秋”,敢当针对老师的说教。这个“刺头”没让我少费过心。尽管有时会因为他的言论或行为,而火冒三丈。但是,我想,面对这样有个性的学生,不能用过激的方法与之抗衡,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使矛盾激化。当他每次犯了错,被我“请”到办公室时,他总是气鼓鼓地,用一个夸张的词“吹胡子瞪眼”。这种情况下,我都是先让他冷静一下,等这股气散了,也让我自己平静一下,我们才能进行比较理性的交谈。和他聊家庭,聊理想,渐渐地,这位学生也能跟我说一些他的心理话——妈妈对自己太严,老师总是偏爱班长或是作业太多等等。在我的理念中,无论孩子的年龄是多么幼小,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与其“平等对话”,听一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如果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淤塞,和学生建立起很友好的关系。学生不仅能形成良好的心理,而且还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他们的内心导向。
总之,我感觉心理教育非常重要,利用好心理教学的艺术,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