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点》读书心得
—————— 侯斌
当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的时候,或许真正有用的,只是原则和机智。这里的机智,是指一种在遵守原则的前提下,训练有素的情境化的反应。这不是可以简单外加的,而是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去主动拥抱和建构的。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教师专业发展或许还有另外的路径,这个路径就是教师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有幸在参加东北师大数学教师研修班学习时拜读了《回到原点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涉及对教育根本目的的思考,对教育理念的理想探寻,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审问;它还对现实教育及其理念进行反思,对人文教育理念进行梳理;它还对教育过程与方法之核心问题进行思考,提醒人们在实践中如何牢牢把握“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一中心。
看完《回到原点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好几天了,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这本书为老师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还唤起了我们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思考。整本书汇聚了很多教育家、学者对教育的理解,他们的话激发着每一个教育者打破平静的日常教育思维,特别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灌输式学习所形成的教育思维,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将来的教学。《回到原点 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让我获益良多,下面,我来谈谈其中的一些收获。
一、 尊重学生个性与自由
在《教育自由与儿童发展》中,作者金生鈜提出:“如果没有自由,教育可能会迫使儿童按照某种统一模型来形成个性。自由的缺失使教育仅仅成为一种强制的规训,从而在根本上堵塞了教化,也使得教育不再以培养精神人格为目的。缺乏教育自由将给人的健全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金生鈜还提到,教育如果缺乏对自由的保障,就会造成对儿童精神的奴役,这主要表现在强制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灌输,扼杀思想的自由涌现和创造,把心智的活动限制在某一种模式之中。
如果说灌输式教学在语文的背诵古诗和英语的背单词多少还有点作用的话,在数学教育中却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一加一等于二、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些显浅的公式或规律是记忆力再差的人都能通过机械重复记住的。能节约时间与精力的灌输式教学,就像金生鈜所说,只会把学生的心智的活动限制在某一种模式之中。
数学知识是学生重要的“生活通行证”,数学教育只有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数的规律,在生活中实践数的应用,这才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每个数学难点的教学上,我总是虚心求教,与科组老师们研究,希望得出最具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而不是被“填鸭”。
二、 与时俱进更新学科知识
我虽然站在三尺讲坛已经十几年了,但从没有以自己“经验丰富”而满足,无论是“新课改”还是“现代化”,我都力求跟上改革的步伐。看钱理群先生的《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我却觉得自己做得并不足够。钱理群先生提到,教师至少必须了解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学术界的新成果。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白纸一张的学生,我们一个滞后或错误的知识点就会误导他们,而他们根本毫无辨析能力,只会懵懂接受,长大以后猛然发现原来老师教的并不正确,这是误人子弟的最佳写照。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我们本身要有自觉意识,主动地了解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新的学术成果。我们还必须具备创造性地消化和吸收的能力,然后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
我们数学科组的教研氛围十分浓厚,但也只停留在研讨怎么教难的知识点、怎么上好公开课等摆在面前的问题,很少主动寻找小学数学的前沿研究成果作为教研的内容,更加谈不上在教学中实践前沿研究成果。钱理群先生提醒了作为科长的我,调整教研方向,在有余力的时候,应该关注学科研究成果,与时俱进更新学科知识,并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上。
三、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近几年,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是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为这个困局指明了方向。
“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她)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从而激起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
看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的这段文字,我醍醐灌顶,估计我无疑也是“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的人,但是我却没有想到,其实每一节课都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那么简单,那是我生命活动中的一大部分,我应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并让它焕发活力!
读过此文,我心不再平静,太给力了:教育过程中,所有施教者始终不应忘记,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反思我们的的课堂,当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自我陶醉、自我展示的时候,您关注您的教育对象—学生吗?你以什么样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放大课堂的展示环节,或许能收获预设之外的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