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文化一旦在心灵安顿,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今天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研修班,参与了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各种教育书籍应有尽有。我拜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的十字路口》。《教育的十字路口》用教育札记的方式,记录了作者跳跃的思想。这本随笔式的散文集不但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困惑、担忧,体现出了他对一线教师的理解,而且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
打开《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开一扇教育之门,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对教育的操守恒心。倾心的眷注中有哀伤、追逐、愤闷,而又充满期待。峻缓而又别有机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一丝丝的教育愁虑,一汩汩生命至爱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内功深厚而张力宛然。无不令人为之动容、随想,细细泛出而直抵心灵深处。
“生命化教育始终相信人,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始终相信教育能不断战胜愚昧、粗暴、狭隘、卑俗,走向光明、慈祥、辽阔、和谐,教育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所有教育的发现都是人性的发现,所有教育的道理其实都很平实、浅近。教育的难处在于无所用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教育的难处还在于我们总要时不时偏离了人性的‘常态'”。“教育的对象是人、是生命。”这些是张文质的教育理念。 我们再读读这些文字吧:只有关于谁的教育,为了谁的教育,仍然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在出发时是未知的,只有在机遇时,在共同的参与中,在对话的过程里,意义才日渐清晰起来,没有真善美的成长,教育就沦为训斥与操练。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成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关键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我国已故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可造就一个“创造之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的儿童来说尤其困难!我们要给孩子自由,但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首先让孩子有创造的心,再培养孩子创造的能力,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事! 许多教师都非常敬业,在备课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但有的时候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和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与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而一个精神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领地。
这个季节,我也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希望怀着对生命的热情、对教育的热情,一如既往!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当教师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一种不断的成熟,一种不断的进步。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我们只有在自己“打拼”的日子里才能感受得到这笔财富的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