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函数的图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第二课时。是在前面已经学习、探究了函数和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继续探究具有普遍意义和形式的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本课内容特点是要求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实验、充分验证、合理抽象归纳,是发展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归纳抽象的好材料;同时,它也是后面进一步运用形如的函数性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是高中继续深入学习二次函数、反函数等的基础;它既是初中代数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初中代数学习的难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考试时经常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已经知道了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学习了两类特殊二次函数和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从技能方面看,学生通过研究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等,已经会熟练、正确、快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的图象;从能力、经验方面看,学生有了从开口方向、对称性、顶点坐标、最值、y随x的变化情况等方面研究抛物线性质的经验,通过经历类比、猜测、实验、归纳和抽象等过程,研究函数的性质。具有学好本节课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经验。本节课重点是要指引学习探究途径和探究方法,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经验,并将新旧知识同化。
【学习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 与 的图像;
2.能够理解二次函数、与的图象之间的关系,理解a、h、k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作用;
3.能说出抛物线 与的对称轴、顶点坐标 、最值和y随x值的变化情况;
4.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过程,培养类比、猜测、抽象、归纳的能力;
【学习重点】
画出形如, 的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建立它们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理解a、h、k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作用,把握其性质。
学习难点:
通过建立抛物线与抛物线的区别与联系,理解a、h、k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作用。
【学习方法】
引导发现法:主要采取类比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中,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猜想,动口表达,从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掌握方法。
【设计流程】
复习引入 类比探究 对比深化 巩固深化 课堂小结
【学习过程】
教学
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复习旧知、猜测引入 |
1、写出下列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1); (2); (3)
2、说出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
3.想一想: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形状?它与我们已经作过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如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形如的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揭示课题 |
写出下列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并交流;
口答,复习性质。
思考、猜测函数与可能的关系,积极寻找方法验证猜想。 |
复习函数和图象与的图像的关系,复习的性质,为本节课探索函数和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与方法,使学生在心理上把与建立联系。 |
二、类比探究 |
1、问题:你能把函数通过配方法变成的形式吗?把你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交流。
2、由于函数= 。因此,我们先研究函数的图象。 |
小组合作,尝试将它变成顶点式,再猜测它的性质。
|
学生已经学习过通过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或证明二次三项式非负。故此处配方应该是一些学生能够完成的,让学生完成并交流,为今后的最值,顶点坐标等提供技术储备。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二、类比探究 |
3、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和的图象.
⑴完成下表,并比较和的值,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x |
-3 |
-2 |
-1 |
0 |
1 |
2 |
3 |
4 |
|
|
|
|
|
|
|
|
|
|
|
|
|
|
|
|
|
|
(2)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函数和的图象。
(3)观察、比较,函数的图象与函数的图象在什么关系?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
(4)x取哪些值时,函数的值随x的值的增大而增大(减小)?
4、想一想,函数的图象又该是什么样的呢?它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又是什么呢?
5、猜一猜,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又是什么样的呢?
6、师用多媒体展示两条抛物线。
|
填表,观察表中反映的规律,发现比的值落后一个单位;
学生动手独立画图象,并观察图象的特征,根据特征思考相关问题,把握函数图象的性质,然后再全班交流,相互印证。
在先前的表格中下列表、在先前的坐标系中画出图象,找出其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等。感受函数与函数和函数的图象联系与区别。
学生猜测、交流,说明理由;再观察图象,验证猜想,并根据图象说出它们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最值以及y随x变化的趋势。体会a、h对函数图象的影响作用。 |
先从探究形如的函数着手,便于学生将之与函数相对比、联系;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探究、认识和理解。
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经历独立画图、观察、探究的完整过程,加深学生对函数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抽象能力。
直观感受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再次直观感受函数图象的形状、性质,丰富学生归纳抽象对象,加深对函数中a、h对图象的影响的理解,利于学生对其本质特性的把握。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三、归纳小结 |
7.想一想,看看你能填写多少。
抛物线 |
开口
方向 |
对称
轴 |
顶点
坐标 |
最值 |
y随x变化规律
|
|
|
|
|
|
|
|
|
|
|
|
|
|
独立思考,根据先前的抽象与经验,可结合大致草图,填写表中内容,再交流。掌握的性质。
|
结合草图,主要利于学生直观,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归纳、抽象函数图象的普遍性质。把握其与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作好技术与知识上的准备。 |
四.合理推测、大胆探究、深化对比 |
8.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并说明理由。
(1) 在先前的表格下继续列表;
(2) 在先前的坐标系中画出图象;
(3) 说出该抛物线的形状大小、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y随x变化规律;
(4) 观察,说出该抛物线与抛物线的关系。
9.问题:抛物线的形状会是什么样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y随x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10.问题:由上面例子,我们猜测抛物线与抛物线有什么关系?它的图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
(1)列表,通过观察感受到在同一自变量的取值下,函数的值比函数值大2;
(2)画图,通过观察
该抛物线的形状大小、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y随x变化规律等,探究其与抛物线的关系,并交流。
猜测、与同组同学交流,
讨论、并独立想办法进行验证。
归纳、抽象,说出二者间的关系,全班交流。
|
在同一个表格中列表,便于学生对比观察在同一X取值下,函数的值与函数和的值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图象,也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机遇其与抛物线和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此处再举一例,一是丰富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也利于合情归纳。
学生自己能通过画大致图象,验证自己的猜;同时也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实验、验证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五.归纳、总结
|
1.想一想,你一定会填了!
抛物线 |
开口
方向 |
对称
轴 |
顶点
坐标 |
最值 |
y随x变化规律
|
|
|
|
|
|
|
|
|
|
|
|
|
|
学生独立思考,可结合大致草图进行填写,然后再全班交流。
尽量说出函数式中a、h、k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
经历独立归纳、总结抛物线的性质的过程,深刻掌握抛物线的性质。
鼓励学生结合草图,一是加深对抛物线的形状的把握,二是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
六.
运用
性质
巩固
练习 |
1、 指出下列函数图象的开口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以及y随x变化规律。
(1),(2)
2、说出抛物线与抛物线有什么关系?
3、抛物线
之间有何关系? |
写出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y随x变化规律。深刻把握几种形式的抛物线之间 的关系。
|
通过练习,加深对抛物线的性质的把握,特别是理解抛物线中a、h、k对图象的影响。 |
七.课堂小结 |
二次函数y=a(x-h)²+k的性质:
(1)图象是抛物线;
(2)开口方向由a决定。a>0时, 开口向上;a<0时,开口向下;
(3)对称轴是直线x= h;
(4)顶点是(h,k);
(5)最值是k。
|
个人独立回顾,梳理知识点,建构知识系统。
|
帮助学生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同化,构建知识系统。
|
课后
作业 |
P53 习题2.4 知识与技能 1题.
数学理解 2题、3题。
|
独立作业 |
巩固所学内容,并对课内知识作一定的拓展延伸。 |
【板书设计】 略
|